2008-05-02

人若不超越人性,是多麼卑賤下流的東西

(這篇文章動機乃由重溫<醜陋的中國人>的一書而來。該書講的是中國人某種根深蒂固的性質讓整個民族陷入泥沼,並產生了柏楊先生所謂的醬缸文化。柏楊希望該書的尖銳論述可以激起反省並造成一些改變。看現在台灣的民主發展歷程,他很可能在轉型過程中盡到了很大一份力。但然後呢?)

人若不超越人性,是多麼卑賤下流的東西(1)

超越人性的羈絆是一種正面的期望。但就我們的拳頭沒辦法比巴掌大一樣,它也可能是個不切實際的期望。人類比動物高明之處,或許就是可以將我們幾乎沒有改變過的卑劣人性以及其後果紀錄下來。一些重要思想家用他們認為適當的方式表達了這樣的看法:比如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金觀濤與劉青峰的<興盛與危機>;以及歐威爾的<1984>都表達了對人性悲觀的態度(2)。他們的作品可能不能說服正統史學家(如同柏楊先生的作品),但他們的論述畢竟提供了另一種研究社會的角度。

人性能不能改變不是一個我們能夠回答的問題。但瞭解人性如何在人與人的互動中運作是一個可以被探討的問題。一個研究方法近期得到了很大的關注,或許可以觸及社會科學中一些更深刻的根因以及複雜現象的探討。這個方法就是代理人模擬模型(agent-based models; ABM)。相對於社會科學中傳統的研究問題”What happened? How? And Why?”ABM提供了社會科學研究者一個問”What if ?”問題的可能。根據過去累積的知識,我們對人性如何運作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Herbert Simon的有限理性說(bounded rationality)KahnemanTversky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James March的適應性學習(adaptive learning)。但這些個別都有道理的理論擺在同一個人身上是怎麼運作的呢?個體與個體間的互動又是否會影響理論的預測?ABM給了我們機會回答類似的”what if?”問題。

ABM假設每一個代理人(agent)都屬於異質並根據一些不同的簡單的規則(rule)行事。這些規則可以被理解在某些社會現象中主導我們行為的人性特質。這些特質不是憑空猜測,而來自於前人深思的理論結晶和研究者對社會現象的觀察。更重要的,ABM允許代理人互動,並容許個體間的互動產生可能引發眾多極端事件的正向循環,而不只是傳統社會科學理論所強調的趨於平衡的負向循環。互動所產生的模式(emergent patterns)是研究者所最關注的成果。個人的行為可能無法有效預測,但人與人互動後所產生的模式卻有可能很穩定。

馬克布侃南<隱藏的邏輯>一書摘要了很多這方面研究的例子(3)。該書的開頭就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2005年得主謝林對美國都市種族隔離現象的觀察。一般相信都市中白人和黑人居住區涇渭分明的現象來自於種族歧視。謝林用一個簡單的模擬模型說明種族歧視不一定是造成種族隔離的唯一可能原因。

謝林假設每個代理人心中都沒有種族歧視觀念。但在選擇居住區域時,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是該區的少數。換言之,在謝林的模型設定中,只要一個代理人發現他屬於社區中少於30%的那個群體(模型只有兩群,假設為白人和黑人),該代理人就會選擇搬家。經過模擬結果發現,人們不帶任何惡意的一個態度,在代理人彼此互動的過程中,就足以造成和種族歧視同等顯著的種族隔離結果。簡言之,複雜難解的現象不見得來自於複雜的原因,其原因很可能和謝林的例子一樣,源於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人性特質。

在這些「虛擬社會實驗學家」的研究發現中,最引人注目的模式或許就是人性中所謂「我族中心主義」傾向在實驗中所造成的各種重大影響。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將小群體中的實驗者隨機被賦予一種代表顏色,然後讓實驗者們彼此挑選合作伙伴。即使顏色本身是隨機指定的,實驗者們多半挑選了和自己顏色相同的進行合作。在實驗過程中,群體間往往開始有競爭意識和敵意。在群體碰到危機的時候,該群體成員對群體的效忠度越高,對其他群體的敵意也越高。

研究者們用這樣的結果試圖說明為什麼在歷史上會發生這麼多的種族屠殺、階級鬥爭以及國際戰爭。根因就是我們的心理並沒有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而演化,我們在狩獵時期就仰賴和那些與我們比較類似的人合作以增加生存機率。這種特質到今日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突發及危機情境發生時。即使顏色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在挑選合作伙伴的時候,隨機的顏色仍扮演了一個影響決策的關鍵線索(4)。將這個概念放在群體階層,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德國二戰前一般百姓對猶太人的暴虐(5);布希在911後的民調聲望變化;甚至當下中國人民與西方媒體對西藏問題的反應。

當然,這樣的社會科學「模擬實驗法」只是一個開端。它有很多限制。所產生的結果也不應該過度解讀。但當社會現象的複雜程度已經慢慢超越研究者認知和資訊處理能力所能負荷的程度時,代理人模擬模型或許提供了一些啟發解和思考方向。畢竟,每一個模擬得到的結果都可以理解為一個社會在代理人與代理人互動下,經過至少數十年運作所會呈現的面貌。人性、預期心理和互動模式都可以轉化為代理人行為的規則。身為社會研究者,理解社會怎麼運作可能是在解釋和預測社會未來之前,所必要的基本功。

人或許永遠不能超越人性。但力圖理解自己的能與不能以及無知,是一個合情合理又不需要假設超自然存在的救贖。

1 引自Michel de Montaigne.

2 我個人對三書的書評請參見http://0rz.tw/0740K

3 該書很多例子可以直接參考一個ABM入門軟體的使用手冊說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下載並嘗試ABM的能耐。參見:http://ccl.northwestern.edu/netlogo/

4 演化心理學提供了另一個有利的例子來闡釋我們的心理為什麼較之我們的祖先沒啥長進。男性的本能讓我們有動力去散佈基因。因此在看到有造就優異下一代潛力的異性時,男性會興奮並希望展示男性特徵,以達一親芳澤並讓自身基因延續的目的。如果男性的心理真有進化,我們便不能解釋為什麼我們看著螢幕裡的有造就優異下一代潛力的異性時仍會興奮:該男性幾乎不可能有機會和螢幕裡的異性發生關係和延續下一代。由此得知,男性的心理仍處於狩獵時期而沒有太多成長。(翻譯:看A片會興奮代表你和原始人沒兩樣。)

5 參見<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