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7

英國好臭


大家都知道在英國生活是處處充滿危險的,但是到底有多危險,你們可能不知道──跟你說,這裡連早晨出門上班時深呼吸一口清晨的空氣,都很驚險.

上個星期五早上,我一踏出門立刻一陣屎味撲鼻而來.我當時還很擔心,以為是自己家裡的味道,可是一路走到地鐵站,那股味道都一直追隨著我,這下我更擔心了──該不會是我昨天踩到狗屎吧?

可是一進入擁擠的地鐵之後,其他乘客的汗臭味讓我很快就忘記這件事了,到了公司也沒人提起這股味道.

到了下午,新聞才突然傳出來,說是歐陸吹過來的強風把"田園"的味道帶到英格蘭了.

這引起同事們一陣討論.

"喔,難怪啊,我今天早上聞到farm的味道."

"對啊,我還以為自己在countryside咧!"

死英國人,shitshit,在那邊什麼farm countryside的,害我聽了5分鐘才意會過來他們在講什麼.

旁邊有個完全狀況外的同事1號問我:"他們在講啥?"

"喔,就今天早上空氣中瀰漫著一股shit的味道啊,你沒聞到嗎?"

"ㄜ,好像有耶,有一股令人不是很舒爽的味道"

反應慢很多拍的同事2號這時也加入我們的話題:"你們說什麼味道啊?"

"ㄜ,就今天早上啊,空氣中有一股味道,嗯,那味道啊,Mandy說聞起來像shit."

死英國人,明明自己心裡也暗自同意,在那邊扭扭捏捏什麼!還cite我咧,好像這都不甘他的事一樣.

媒體用"惡臭"來形容歐陸飄過來的"歐羅肥"臭味,真是一點都不為過.在英國生活真的很辛苦,步步為營,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僅以學歷取得難易來比較國內外碩士學歷的價值了….身為留學生,連出門吸一口氣都不容易呀~嗚嗚...

新聞:

The Londonpaper

http://www.thelondonpaper.com/cs/Satellite/london/news/article/1157151412238?packedargs=suffix%3DArticleController

Telegraph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main.jhtml?xml=/news/2008/04/18/nsmelly118.xml

CNN (臭到連美國媒體都要來插一腳評論一下)

http://www.cnn.com/2008/WORLD/europe/04/19/london.stink/index.html

輕鬆一下好了....

最近英國金融業愁雲慘霧,先是去年股市突然爆跌,很多金融業的人自殺,再來是今年,到處都在裁員.

來講點開心的事好了!

最幸運的裁員事件

我西班牙語老師的朋友最近被裁員了,但是我一聽完她被裁員的故事第一個反應是"哪有這麼爽的事?"大家也一致說她超幸運.

這人上個月 突然想換換環境,改變一下心情,於是和她男友兩人決定搬到西班牙.兩個人一切都計畫好了,房子也租出去了,只差還沒跟公司提出辭呈.怎知當一切都就緒,她 打算向公司辭職時,突然收到裁員的通知.因為她不是主動求退,所以她收到一筆不錯的資遣費,讓她西班牙之行還沒啟程就收到大獎.

歡樂的慈善活動

金融業的人不只要常上gym,襯衫要配袖扣,還要熱心參加公益活動來減輕自己的罪孽.

我一位在某大投資銀行的朋友最近突然跟我說:"我下個月要去約會."

"真的呀?跟誰?"我當下很興奮,因為我不時勸他早點結婚,不要把青春賣給銀行.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難道是blind date?"

"ㄟ,不是,那是為了charity."

搞了半天原來他參加一個慈善活動,一人捐15鎊去參加這個慈善團體舉辦的party,總之中間還有一連安排,讓參加者認識異姓.

這是什麼慈善團體?關懷嫁不出去的或是宅男的春令救濟團體嗎?

研究報告必備:”China”, ”Emerging Markets”, “Asia”, “BRIC”

我們研究部門常常自嘲,研究報告或是簡報時如果辭窮或是不知道自己在講啥的時候,只要加上”China”, ”Emerging Markets”, “Asia”, “BRIC”…之類振奮人心的字眼,大家就會點頭表示贊同,即使你的報告都是抄來的.

反正大家都是抄來抄去,圖改一下就說是自己的.我們之前甚至看到某個在業界如同神一般,D開頭的投資銀行新產品presentation居然有兩張圖是完全從我們的presentation原封不動複製過去的,那圖表還是我做的.雖然被盜用應該是蠻不爽的事,可是我心中居然有點飄飄然.

我們公司某分析師那天上班時突然跟我跟我說:"我今天買了xx銀行出的新興市場ETF

我很好奇的問:"為什麼?"

該分析師很認真的回答:"經過6年多,我終於開始相信自己這幾年來在電視上講的那堆屁話了(I finally start to believe in all the crap I say for the last 6 years

Advisers 'told migrants to lie'

一個BBC記者偽裝成想要申請英國HSMP但是薪水不夠的外國人,到一家專辦移民以及工作簽證的律師事務所尋求諮詢(很有蘋果的味道),
這位律師建議她自己設立一家空殼公司,然後用空殼公司的名義開薪資證明,從空殼公司匯錢進她的個人帳戶製造現金流.

另一個律師事務所則建議這位記者,從她本國找到一家公司願意為她開薪資證明,而且光找到這樣一個公司還不夠,她還得確定有人接電話,確認她在這家公司工作.(這記者可以去當FBI了)

當然事後新聞傳出來,律師事務所故作驚訝地說:"怎麼可能?一切是誤會啦!我們從沒這麼說過."

全文請上BBC: http://news.bbc.co.uk/1/hi/uk/7344493.stm

如果我有這麼多錢跟這麼多精力去搞個空殼公司,我幹麻不留在自己的國家正正經經開個公司賺錢算了,還要在國外偷偷摸摸,給人家欺負.
這麼費心,在異地換得到工作簽證換不到尊重,這是我自己身為"外國人"的一個想法.

如果你正在辦HSMP,被那些八股的規定搞得快發瘋,換個角度想想Home Office的立場,該怎樣清楚明瞭而且證據充足地呈現你的資料,以免花了幾百鎊最後被人家當騙子.(沒過是不會退費的,歡迎你申請review可是請另外繳費)


2008-04-26

準備好了嗎?面對這樣的「榮景」

台灣的經濟前景在總統選後便在全球經濟一片悲觀低迷的氣氛中顯得一枝獨秀。這樣的榮景更在這幾天中國地產業者訪台的事件中達到高峰,或至少是主流媒體所營造的高峰。台灣的榮景是尚未實現的事,以下分享一個已實現和褪色中的「榮景」供參考。

天下雜誌在今年初推出了一個有關倫敦的專題。他們講到了資本開放、人才開放和市場開放如何塑造了新的世界之都,證據就是倫敦屢創新高的豪宅及地產價格、多元匯粹的高技術人才,以及重執世界金融的牛耳。他們沒有講到的是一般倫敦市民的生活,還有去年底「榮景」不再所改變的一切。以下以倫敦的房市為例說明倫敦「榮景經驗」被遺漏的後半段故事。

自從倫敦的榮景開始,房市平均價格上升了至少五成。2007年底,倫敦一個適合一家四口居住的兩房公寓平均價格約由40萬英鎊(約折合台幣兩千五百萬元)起跳,熱門地段可以飆漲到60-80萬英鎊。倫敦上班族稅後平均年薪約兩萬英鎊。換言之,對一般倫敦居民而言,不吃不喝20年才能買一間棲身的公寓。另有數據指出2007年首次購屋者只佔房市交易的15%。去年底的景氣逆轉讓問題更加惡化,今年貸款銀行開始要求首次購屋者必須要繳納兩成的自備款,有些機構甚至直接拒絕所有首次購屋者的貸款申請。媒體和專家們直到榮景褪色後才「發現」榮景所帶來(即使一直都存在)的社會衝擊。

倫敦前幾年的榮景吸引了大量外國移民。據估計,倫敦金融界約有半數勞工並未持有英國護照。炒高倫敦房市的不只是那些在海德公園旁買下天價豪宅的俄國能源商人,金融界白領工作者動輒數十萬英鎊的年終紅利才是真正的元兇。他們從來不受國籍的限制:金流往哪裡流,他們人就跟上,當地國也只會張開雙手歡迎他們的「叛國」。倫敦榮景結束,杜拜、東亞和南美自有其棲身處,同時他們還可以坐領英鎊房租。榮景後所發生的問題和他們無關。高技術人才永遠都在「榮景」的圖像中,不論這個榮景在哪。

但不是所有被吸引來的移民都是高技術移民。低技術移民是那群真心將倫敦當家園,留下來接受「榮景後」衝擊,卻被當地居民指責最力的一群。研究指出低技術移民往往傾本國家族之力在倫敦置產,英國當地中產階級單打獨鬥的結果當然在房價飆漲的過程中敗退;另一方面,這些低技術移民多以廉價工資排擠英國當地居民的工作機會,使得英國中下階級的處境更加困難。明明高技術與低技術移民都對英國房價飆升有責任,受到指責的多半是那些留在英國承受榮景後蕭條的低技術移民。相對弱勢的中下階級從來不在「榮景」的圖像中,不論他們從何處來。

榮景還會吸引金流和投資,所帶來的影響就是貧富差距的擴大。名目等值的資產對富人和窮人的心理價值不同。富人相對不擔心投資的損失而願意進行投資;窮人因潛在的投資損失對其財富絕對值傷害較大而避免進行投資。於是富人將「更可能」利用投資賺到更多的錢;窮人因為避免投資,其資產在名目上就算沒有縮水,也會在富人變的更有錢的過程中變的相對不值錢。簡言之,富人更富,窮人更窮是發生在一個榮景中再自然不過的循環。遺憾的是,榮景過後的貧富差距正向循環仍然存在。在榮景時,房地產對倫敦的富人是筆好生意:各大銀行捧著錢來讓富人借,連購屋後出租的計畫都有專人幫富人擬好。換言之,富人購屋是投資;窮人碰到的情況截然相反:沒有資產保證又沒有高所得,銀行當然不願意借錢給窮人或是首次購屋者。但是金融界人士很「體貼」的為這些窮人設計了其他商品:次級房貸就是以更高的房貸利率去對那些相對沒有償債保證的購屋者貸款。這在「榮景」時尚可行,當去年年底的榮景褪色時,次級房貸風暴馬上現形:當繳的本金利息現值比買的房子現值還要高時,為什麼當事人還要繼續繳房貸?諷刺的是,現在倫敦房市還挺熱絡的。榮景並沒有給窮人任何機會 - 榮景後他們還能保住工作就不錯了;對富人來說俯拾皆投資標的 - 榮景有無只代表投資機會的多寡。

「榮景」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論述。如何學習他人經驗以成就自己的榮景是個重要的問題。從英國的「榮景經驗」看台灣「榮景」的現在進行式,至少有三個問題也同等重要:這「榮景」是誰的榮景?誰從中得利誰又從中受害?榮景過後收爛攤子的又是誰?倫敦的「榮景經驗」並不獨特:以上討論的現象都在經濟史上重複發生過,社會科學家也有眾多理論解釋類似現象的前因後果。對照倫敦的「榮景經驗」,如果開放外資、開放人才和開放市場是新政府既定政策,我們沒有理由否定台灣的「榮景」就在不遠處;但同時我們也一樣沒有理由否定那些發生在倫敦,「榮景」引發的社會衝擊不會在台灣發生。面對這樣的「榮景」,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