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6

準備好了嗎?面對這樣的「榮景」

台灣的經濟前景在總統選後便在全球經濟一片悲觀低迷的氣氛中顯得一枝獨秀。這樣的榮景更在這幾天中國地產業者訪台的事件中達到高峰,或至少是主流媒體所營造的高峰。台灣的榮景是尚未實現的事,以下分享一個已實現和褪色中的「榮景」供參考。

天下雜誌在今年初推出了一個有關倫敦的專題。他們講到了資本開放、人才開放和市場開放如何塑造了新的世界之都,證據就是倫敦屢創新高的豪宅及地產價格、多元匯粹的高技術人才,以及重執世界金融的牛耳。他們沒有講到的是一般倫敦市民的生活,還有去年底「榮景」不再所改變的一切。以下以倫敦的房市為例說明倫敦「榮景經驗」被遺漏的後半段故事。

自從倫敦的榮景開始,房市平均價格上升了至少五成。2007年底,倫敦一個適合一家四口居住的兩房公寓平均價格約由40萬英鎊(約折合台幣兩千五百萬元)起跳,熱門地段可以飆漲到60-80萬英鎊。倫敦上班族稅後平均年薪約兩萬英鎊。換言之,對一般倫敦居民而言,不吃不喝20年才能買一間棲身的公寓。另有數據指出2007年首次購屋者只佔房市交易的15%。去年底的景氣逆轉讓問題更加惡化,今年貸款銀行開始要求首次購屋者必須要繳納兩成的自備款,有些機構甚至直接拒絕所有首次購屋者的貸款申請。媒體和專家們直到榮景褪色後才「發現」榮景所帶來(即使一直都存在)的社會衝擊。

倫敦前幾年的榮景吸引了大量外國移民。據估計,倫敦金融界約有半數勞工並未持有英國護照。炒高倫敦房市的不只是那些在海德公園旁買下天價豪宅的俄國能源商人,金融界白領工作者動輒數十萬英鎊的年終紅利才是真正的元兇。他們從來不受國籍的限制:金流往哪裡流,他們人就跟上,當地國也只會張開雙手歡迎他們的「叛國」。倫敦榮景結束,杜拜、東亞和南美自有其棲身處,同時他們還可以坐領英鎊房租。榮景後所發生的問題和他們無關。高技術人才永遠都在「榮景」的圖像中,不論這個榮景在哪。

但不是所有被吸引來的移民都是高技術移民。低技術移民是那群真心將倫敦當家園,留下來接受「榮景後」衝擊,卻被當地居民指責最力的一群。研究指出低技術移民往往傾本國家族之力在倫敦置產,英國當地中產階級單打獨鬥的結果當然在房價飆漲的過程中敗退;另一方面,這些低技術移民多以廉價工資排擠英國當地居民的工作機會,使得英國中下階級的處境更加困難。明明高技術與低技術移民都對英國房價飆升有責任,受到指責的多半是那些留在英國承受榮景後蕭條的低技術移民。相對弱勢的中下階級從來不在「榮景」的圖像中,不論他們從何處來。

榮景還會吸引金流和投資,所帶來的影響就是貧富差距的擴大。名目等值的資產對富人和窮人的心理價值不同。富人相對不擔心投資的損失而願意進行投資;窮人因潛在的投資損失對其財富絕對值傷害較大而避免進行投資。於是富人將「更可能」利用投資賺到更多的錢;窮人因為避免投資,其資產在名目上就算沒有縮水,也會在富人變的更有錢的過程中變的相對不值錢。簡言之,富人更富,窮人更窮是發生在一個榮景中再自然不過的循環。遺憾的是,榮景過後的貧富差距正向循環仍然存在。在榮景時,房地產對倫敦的富人是筆好生意:各大銀行捧著錢來讓富人借,連購屋後出租的計畫都有專人幫富人擬好。換言之,富人購屋是投資;窮人碰到的情況截然相反:沒有資產保證又沒有高所得,銀行當然不願意借錢給窮人或是首次購屋者。但是金融界人士很「體貼」的為這些窮人設計了其他商品:次級房貸就是以更高的房貸利率去對那些相對沒有償債保證的購屋者貸款。這在「榮景」時尚可行,當去年年底的榮景褪色時,次級房貸風暴馬上現形:當繳的本金利息現值比買的房子現值還要高時,為什麼當事人還要繼續繳房貸?諷刺的是,現在倫敦房市還挺熱絡的。榮景並沒有給窮人任何機會 - 榮景後他們還能保住工作就不錯了;對富人來說俯拾皆投資標的 - 榮景有無只代表投資機會的多寡。

「榮景」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論述。如何學習他人經驗以成就自己的榮景是個重要的問題。從英國的「榮景經驗」看台灣「榮景」的現在進行式,至少有三個問題也同等重要:這「榮景」是誰的榮景?誰從中得利誰又從中受害?榮景過後收爛攤子的又是誰?倫敦的「榮景經驗」並不獨特:以上討論的現象都在經濟史上重複發生過,社會科學家也有眾多理論解釋類似現象的前因後果。對照倫敦的「榮景經驗」,如果開放外資、開放人才和開放市場是新政府既定政策,我們沒有理由否定台灣的「榮景」就在不遠處;但同時我們也一樣沒有理由否定那些發生在倫敦,「榮景」引發的社會衝擊不會在台灣發生。面對這樣的「榮景」,你準備好了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