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2

不用數字的研究

Image of 不用數字的研究

研究是一個瞭解自己信仰的過程。信仰在此不是指宗教信仰,而是對「什麼是真實?」「如何認識真實?」和「人該如何回應真實?」三個問題的信仰。這三個問題彼此相關且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每個人都應該要仔細思考自己的答案是什麼,而回答的過程就是研究 - 一個在不同理性(reason)間對話的過程。對話(dialogue)在希臘文中是兩個字的組合:dia意味between;而logos意味reason。研究的過程中會碰到抱持不同信仰的人們,如何在不同信仰的對話中保持開放寬容的精神,並一起找出更好的論點(a better argument),是身為一個研究者的責任與義務。而本書所強調的辯證邏輯正是對這個對話過程最好的詮釋。

《不用數字的研究》強調的是研究。失去了研究的精神,質性研究非研究,個案研究非研究,發表紀錄再多也非研究;相反的,若瞭解研究的意義並身體力行,「用數字的研究」絲毫不遜於「不用數字的研究」。好研究的真正關鍵不在於「研究」兩字前所添加的五花八門工具,而在於提出了什麼論點 這個論點至少必須是在研究者所身處的社群中一個已完成辯證過程的「合」。歷經這樣的過程需要時間、耐心、和不斷磨練的思考力。換言之,研究工具的選擇並不是好研究的必要條件,經歷辯證過程粹煉的更好論點才是。

研究方法是工具,挑選工具的準則只有適合與否。研究者對某個問題感到有興趣,適合的研究工具選項自然會浮現來幫助研究者回答該研究問題。另一方面,每個工具的學習都需要投注心力。我過去教授統計並運用計量方法從事研究。在能靈活運用一個統計方法(比如說迴歸分析)來解決當時引起我興趣的研究問題前,我歷經大學經濟系四年與企管研究所兩年的訓練;當引起我興趣的問題改變後,相對應的研究工具也因而改變。學習質性研究所需要投注的心力和過去學習量化方法相比,完全沒有比較輕鬆。但質性方法的確適合我現在的研究問題,而我也樂於從頭學習。

我能理解這兩種研究工具學習的差異 - 量化工具的學習過程與成果遠較質性工具明確。學習迴歸分析12小時,絕大多數學員都能使用統計軟體運用迴歸模式來分析資料和解讀報表的含意;但是學習辯證邏輯12小時,或許一個「合」都還想不出來。我進入質性研究領域兩年有餘,至今仍然還在摸索與不停鍛鍊自己的辯證邏輯的階段。這並不代表兩種方法有優劣或深淺之分,而是學習過程本質上有差異。量化工具的學習可以按圖索驥並循序漸進,有努力就有成長,學習過程少有意外;質性工具的學習只能夠回歸思考力的磨練,而且講求頓悟 苦思數月的問題可能在另一個平凡的清晨就突然豁然開朗。我經歷過幾次這樣的頓悟,思考過程折磨又難以捉摸,但豁然開朗那剎那所得到智識上的愉悅,也非過去解讀統計報表所能比擬。

研究工具其實是《不用數字的研究》一書中最枝微末節的議題。研究者都該有針對開頭三個問題的個人答案,而這些答案已充分決定了研究者會感興趣的研究問題範疇以及所適合的研究工具。研究者若選擇避免觸及三個核心問題的反思,而先從研究工具的選擇下手,這只是捨本逐末並註定是徒勞無功的嘗試。深度思考、辯證邏輯和更好的論點不侷限於任何研究信仰,他們是被所有留下軌跡的深刻研究所共享的特質。停止研究工具間的辯論,研究者該回到對話上了。

2 則留言:

不浪費的奢華 提到...

你好 可以轉錄到我的部落格嗎?謝謝^^

Chengwei 提到...

沒有問題。請保留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