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3

AoM2008 觥籌交錯之旅

AoM2008 觥籌交錯之旅
劉正威
Judge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08年是我第三次參加AoM(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對我這個第二年博士生來說,AoM是一個免費暢飲美酒、和知名學者們對話、和盡情玩耍研究創意的地方。這三點不是我首先提出的,我最近讀到James G. March在他的一篇文章中鼓吹這三點(the important roles of wine, flirtation, and play in academic conferences, 2004: 13)。這篇文章就來談談我在這場觥籌交錯之旅的反思。不過首先從PhD學生為什麼要參加學術會議說起。

Jay Barney的譬喻

Jay Barney對PhD學生進入學術界的過程有一個很好的譬喻 :PhD學生就像一個雞尾酒會的遲到者。場子已經很熱鬧,各個小群體專注聊著他們的話題。如果你夠細心,還能發覺有一些插不上話的人默默離開原來所屬的群體。這些人如果不能適時加入另一個群體開始聊天,呆站在旁邊的他們就會被認為是酒會上的怪喀。這些怪喀多半會自願或被迫被請出酒會。

酒會的遲到者有一些寬限沒錯 – 你可以東張西望一陣找找有沒有熟識的面孔,也可以每個群體的對話都去聽一聽卻不加入。但太久沒發言還是會被當作怪喀。要打入群體可不容易,不是隨便講幾句話就可以應付的。你得講的有趣人家才會聽你講 – 大家來雞尾酒會是來找樂子,不是來聽你說陳年往事。如果你講的不有趣,沒多久就沒有人會再理你了。

如果能掌握訣竅,講個有趣的故事倒也不難。首先你得瞭解他們到底在講啥主題。我打個比方,一個群體正在討論怎麼才能讓學者研究績效更好的議題。已經有兩個觀點爭的不可開交:一方堅持我們要產學合作來增進有意義的(relevant)研究;另一派堅持和產業走的太近是庸俗化的表現 – 那可不是學術研究。但兩方都認為學術研究得要更多資源才能夠有進展,不論錢是由產業、政府或還是其他管道來。

有趣的觀點多半不是支持或是否定現有的觀點。其更可能是從原有觀點的假設出發或改變假設,並得到一個出乎意料卻又合情合理的論點。在這個例子中,一個可能切入的有趣觀點已經被人提出過:改變假設以綜合(synthesize)兩派爭論(Andriani & McKelvey, 2007)。這兩位學者指出,不論兩派爭論點為何,全部都是根據常態分配的假定:如果組織作這些或作那些,平均績效會比較高。但實務者從來不關心平均值!他們關心像Google, Microsoft, Wal-Mart 這樣極端績效。作者堅持我們必須要捨棄常態分配的假設,運用Pareto分配來專心研究極端績效。這樣不只可以增進學術品質,實務工作者也才會聽我們講話。否則產學合作或純學術研究根本就是說的自己開心的,管理者才不想聽!作者說要不是商學院提供MBA學位,實務工作者才懶的和你們虛予尾蛇。

有趣觀點又被講走了!剛加入的PhD學生怎麼辦呢?讓我們來順著原有的假設來試試看。不論透過產學合作或是純研究,有充足資源才作得出好研究。這個假設真的站得住腳嗎?讓我們回顧一下一些流芳千古的研究都用了多少資源。孟德爾在遺傳生物學的貢獻是在修道院的後院完成的:他一直是個一清二白的牧師;馬克斯的資本論是在大英博物館的圖書室完成的:他當時得受恩格爾的強迫接濟才得以繼續寫作;孔子的著作也不是在當官時完成的:三餐不繼時往往才是奮起著作的關鍵。再一個例子,諾貝爾獎得主理查費曼在加州理工任教時拒絕了來自芝加哥大學四倍薪水的聘請,因為他知道拿了這麼高薪水他就會在外面亂來而不會專心研究。讓我們再問一次,好研究真的必須建立在很多資源上嗎?

挑戰假設還不夠,你還要能提出獨特論點。如果資源不是好研究的充分條件,那什麼才是?我說傻勁。傻勁就是一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不論周圍怎麼奚落訕笑或好言相勸,也堅定的往自己相信的目標邁進。當然,這樣的傻勁也常真的傻到可以,最後結果證明人家的奚落是對的。但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傻勁和傻子們來持續進步。孟德爾的理論生前從不受重視;馬克斯是資本家的宿敵;達爾文曾被畫成猴子在報紙上被嘲笑;佛洛伊德的理論到今天還有人認為是無稽之談。若沒有他們的傻勁,我們何來啟蒙?所以這個獨特觀點所會得到的結論就是,資源多也好,資源少也好,真正要的是一個能夠培養和呵護傻子們的學術發展過程,這樣才能做出好品質的研究。有趣吧?(我倒希望你說不有趣,並提出個更有趣的。)

把這個譬喻拉回博士生會面臨的環境。雞尾酒會就是管理學術界,各個群體可以被視為期刊、專業社群或學派。博士生要能投稿成功、讓某個專業社群認識,甚至打入一個成熟學派,瞭解對話、加入對話、和貢獻獨特觀點的過程是必經之路,也是博士生轉型為專業學者的過程。有博士生還沒有加入就放棄,也有試過才放棄,或是浮浮沈沈許久終放棄。和大部分的社群一樣,學術界也少有人會同情失敗者 – 非我族類又不講同樣語言的怪喀與我何干?我們自己都得很努力才能留在群體中了!

瞭解這個過程的遊戲規則不保證博士生能夠成功,但至少增加一點成功的機率。而AoM和眾多學術會議就是博士生體驗和練習這個過程的最好機會!博士生沒人認識 – 你可以隨便開砲,講錯了人家也不記得你,就算記得也不會太和博士生計較 – 誰都有這段傻傻的日子。等你變成大學者,每句話都被眾人放在顯微鏡下檢驗,講錯可是臭名遠播。所以我認為博士生該為了這樣的價廉物美的練習機會到AoM及其他學術會議來試試看。以下提供一些個人參加會議的反思。

挑戰大師

參加會議能認識大師們很好。但能做到挑戰大師更好,尤其你想讓大師記得你的話。Jay Barney說常有年輕人寫信給他,恭維他是資源基礎論(RBV)的大師,並說自己也專精於RBV,希望探詢在俄亥俄大學任教或是合作的機會。Barney很少回覆這種信 - 他就已經是RBV大師了,他幹嘛還有找一個「專精」RBV的人來?他要的是能和他針鋒相對並挑戰他論點的新銳。

Barney率直的說明點出了認識大師的重點不在於同意大師,在於挑戰大師。而且挑戰大師要公開提問挑戰,這樣他才無處閃躲 (註)。大師們也是人,也會講一些nonsense,尤其在發展新論點時。他們可能因為經驗充足而可藉由包裝讓這些瑕疵很難發現。若能你能一招指出他們用心躲藏的論點瑕疵,有修養的真大師多半會願意會後留步再多聽你講幾句,之後信件往來也比較有可能會有回應。畢竟這些大師都外務甚多,一封電子郵件若在十秒內沒有引起興趣或勾起印象,大概就別想收到回信了。若能藉由挑戰大師認識大師,並讓他們瞭解你的研究,未來他們可能就是你文章草稿提供建議的人,甚至是可能的合作對象。這些長遠關係都必須從小處著手:關係是需要經營的。所以你得做好功課,瞭解你想要認識大師們近期的發表為何,working papers大意是什麼,還有他們都去哪一些會議場次。最好連長相都記起來!

研究場次人物

一個初次參加會議的學生常會跟著主題跑場次。錯!跟著大師跑場次會減少很多採到地雷的機會。採到地雷指去了一個主題異常有創意,但發表品質卻乏善可陳的場次。大師們的時間也有限,根據眾多邀約他們也會選擇他們最有興趣和最有搞頭的場次。而且大師們物以類聚,常會發現你準備時的漏網之魚突然出現在你規劃的場次。只要你選擇到了和你屬於同一個研究社群的大師,這類的驚喜往往源源不絕。所以要跟人而不是跟主題。搭大師們決策的便車可以有效增加你參加會議的效率。

多認識人

在會議中沒有什麼保證認識到對的人的方法。但有一個能增加你遇見對的人的機會的方法,那就是多認識人。理想學術合作者的特質不外乎積極、和你有相同興趣,並且能和你溝通的人。你知道嗎?會議已經幫你篩選出你最可能的學術合作者了!會投資時間和金錢在會議上的人代表他很可能相對於一般人積極;出現在你規劃的場次上代表他很可能和你有相同的研究興趣;你要作的只是去和他聊聊,就能知道彼此是不是合拍。這些都會是你未來的同輩學者、同僚甚至合作者。現在的研究潮流越來越鼓勵跨國跨領域研究合作,國際會議就是這種交流的泉源。

認識人不只是在開會中,會議前、會議時、會議後都有工作要作。會議前如果能先和前數次會議認識的師長朋友交流一下見面;會議後補上一封郵件加強印象,這都算基本功。真正難的是會議時的工作。會議時還不只是開會場次中的交流,會議都會有一些社交活動,那才是認識人的絕佳場合。

這些社交活動,尤其是那些知名學校舉辦的酒會,都一定會有好料供應:少不了好喝好吃好玩的東西。到這邊你很可能會遇見你平常只能在文章上見到的大學者正喝的醉醺醺的在搭訕別人。這是認識陌生人最自然的場合。但這麼多人要認識誰呢?留心一下,有沒有開始出現一些熟面孔?白天的開會你可能已經和某些人打過照面卻沒有機會交流,晚上如果再見到就別客氣的上前打招呼交流 – 他可能也正盤算怎麼樣向你開口。兩人手上都有杯酒,開口說什麼都不會奇怪。習慣了就會發現西方這種社交場合的設計還頗有道理,酒水的確是破冰很好的催化劑!

尋求意見回饋

沒有意見是不適當的。各種意見回饋都會讓你的應對越來越好。去會議前,至少要練習將你的研究主題做出四種包裝:要能講上十五分鐘 – 這是發表的時候;要能講一分鐘 – 這是在酒會觥籌交錯時;要能講十秒鐘 – 這是會議休息間挑戰大師時;要能講上半小時,這是當大師對你的研究有興趣時。這四種包裝的練習沒有訣竅,就是不停的去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研究以練習,並根據回饋來調整表達的方式。和某種世界觀的強調你研究中某個他們聽的懂的重點,和另個世界觀的請教他們會從什麼觀點看你的議題。慢慢的你會瞭解兩件事。首先,你該怎麼介紹你的研究才聽起來最有趣,還有如何根據聽眾調整論述重點;第二,那個社群才是你所屬的社群。這都只有透過尋求意見回饋來將應對磨光。如果能善用會議的機會練習,這個會議就像是辯證練習的密集戰鬥營一般,三五天訓練抵的上閉門修煉一年!

Have fun – I mean it!

學術會議可以很好玩的。不是只有舉辦城市好玩或是一起去的人好玩才會好玩,會議本身可以找到一大堆的樂子。AoM會議因為太過龐大,有時候還沒有歐洲的會議來的好玩。想想在巴黎自然科學博物館中的雞尾酒會 – 你拿著香檳和魚子醬在恐龍化石旁聊你的研究;或是在可以瞭望整個維也納的市政廳頂樓用晚餐聽音樂聊研究;學術會議是可以很浪漫的。學術會議不只可以讓研究者跟上國際學術脈動,更可以開闊視野並追求研究的樂趣與美。希望明天在芝加哥AoM見到各位 – 一起在會議上橫衝直闖!

註: 作者個人2008AoM至少目無尊長開砲三次。一批K. Eisenhardt Dynamic Capabilities最新定義的瑕疵;二批一場real option討論會,在四位大師在場的情況下說real option reasoning沒啥實務幫助;三批一場模擬方法討論會,在該領域大師幾乎都到齊的情況下,質疑模擬方法沒辦法處理創意研究的問題。結果都不錯。K. Eisenhardt會後承認她新定義的瑕疵,並同意我的研究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real option大師們當場被問到轉移話題,會後一位與會(當時不知)的哈佛教授回信給我時稱讚我當時的問題問得有道理;模擬方法討論會時大家認同我提出問題的重要性,會後並讓我和兩個志同道合教授開始討論合作的可能。

References

Andriani, P., & McKelvey, B. (2007). Beyond Gaussian averages: redirect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toward extreme events and power law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8(7), 1212-1230.

March, J. G. (2004). Parochialism in the Evolution of a Research Community - the Case of Organization Studie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1, 5-2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