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1

學術論文 = 高等筆戰

一篇好的學術論文往往建立在三個要素的綜合:高度原創性、充分的證據與簡明的文筆。其中「高度原創性」往往最虛無飄渺。追求「原創性」也成了讓很多學者日夜難安的緊箍咒。

或許事情沒這麼複雜。把寫學術論文比喻成吵架或筆戰,或許追求「原創性」這件事大家早就懂了。網路筆戰大忌有三,三者皆適用在學術論文寫作上。

網路筆戰大忌之一為亂入跳針。人家已經針對A議題吵了三天三夜,你突然加入說個已經被討論過的或完全與A議題不相干的意見。下場想當然爾是被批的體無完膚。

學術論文也忌諱亂入跳針。眾學者已經針對A議題發了上百篇文章筆戰,你突然加入炒個冷飯或講個大家不關心的議題。下場當然是被退稿。

所以第一個類比告訴我們,「原創性」建立在對現有學術對話(或筆戰吵架)脈絡的充分瞭解與掌握。換言之,要能從亂入的圈外人變成一個一言就能中的的圈內人。

網路筆戰大忌之二為戰意甚弱。一劈頭就開罵對方論點一無是處,對手當然會來看看這種批評來頭為何。人家吵的正如火如荼,四平八穩的論點下場當然是落的吵架雙方都不想理會。

學術論文也忌諱戰意甚弱。人家論文開頭第一句話就綿裡藏針的罵遍同領域所有研究,你還在回顧文獻說大家都幹的好,下場當然是被退稿。

所以第二個類比告訴我們,「原創性」建立在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就要罵的吵架雙方都願意停下來聽聽你講什麼。換言之,寫論文要戰意甚強。不寫則已,一寫就不能被忽視。

網路筆戰大忌之三為孤家寡人。你的吵架論點再有道理,一個聲音很快就會被淹沒在大家的口水中。一個有趣的議題大家都有話講,不找同盟的下場當然是落的論點只能孤芳自賞。

學術論文也忌諱孤家寡人。人家學閥家大業大,吵個架一呼百諾。除非你是大衛,否則哥利亞通常都想找和自己同個量級的對手以免自貶身價。搞不清楚自己在人家學閥眼中的微不足道,下場當然是被退稿。

所以第三個類比告訴我們,「原創性」建立在一個時時更新的「筆戰戰況圖」。先在筆戰中選個喜歡的邊站,大量閱讀該派「少數作者」的作品。換言之,要和這些「精銳作者」結為盟友一起進攻哥利亞,革這些學閥的命。

這三個類比可以解釋為什麼行家看新手作品退稿如此之快,比率又如此之高。第一頁的第一段的第一行透露跳針亂入、戰意甚弱、或孤芳自賞,那後面也都不用看了。

其實,學術論文只是一場「高等筆戰」的吵架遊戲。吵的贏別人要下苦工,因為你的吵架對手都是這樣一路吵贏別人爬上來的。瞭解吵架筆戰的精髓,你就更可能寫出有「原創性」的學術論文了。

劉正威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候選人)

2009-11-24

內政部長最不需要的就是政治經驗

近日頗多政論節目質疑江宜樺教授沒有「政治經驗」,擔任「內政部長」恐怕有很多挑戰。或許「政治經驗」是現在台灣政壇最不需要的治國元素。

「經驗」很重要。但「經驗」不必然是個好老師。「經驗學習」的基本原則就是趨吉避凶:去重複那些在過去帶來好結果的方案,並規避那些在過去帶來壞結果的方案。這種傾向很合情合理。但這種傾向同時很可能使人們為對「創新」與「變革」方案產生有系統的偏見。

什麼樣的方案更可能帶來負面的經驗?「變革」方案和需要摸索的「創新」方案。一個好的「經驗學習者」於是更可能在學習過程中規避「變革」與「創新」。即使這些「變革」或「創新」方案的最終結果很可能較原有方案好。

我們常聽到「有經驗的人」會告訴後生晚輩:「這樣的變革是會出問題的」、「那樣的創新太冒險了」。他們可能是對的。但因為他們的「經驗學習」效率太好,他們從來沒有機會知道自己是不是錯的。全盤接受他們的「經驗」很可能會導致學習的誤導。

一個可能的建議是,在「經驗學習」過程中記性不要那麼好、適應慢一點、做事多帶點「傻勁」。這樣更可能有機會去嘗試「變革」與「創新」方案的潛力。不要「一朝被蛇咬」,就「十年怕草繩」。不跳脫「經驗學習」的基本原則,「變革」與「創新」無望。

回到政治現實。沒有「政治經驗」的學者是否真的不適任政務官?不見得。台灣政壇大家的「適應力」都很好,都優先處理眼前的「棘手問題」以趨吉避凶。長期來說,這種傾向很可能導致國家難以變革與創新。沒有「政治經驗」的學者或許能為台灣政壇注入些「健忘」與「傻勁」,並使變革與創新更為可能。但若連學者政務官都馬上學習到在台灣政壇存活「經驗學習」的必要性,則變革與創新休矣。

劉正威
劍橋大學博士候選人

一夫一妻制讓女人吃大虧!?

陶子在數天前的廣播節目中與一位自稱「台北達爾文」的觀眾有著一段尖銳對話。「台北達爾文」堅稱男人外遇沒什麼大不了,並援用演化論來支持他的說法;陶子駁斥演化理論根本已經過時,並鼓勵女性應該要反擊男性的沙文主義。

「台北達爾文」的確很沙文,證據有三。證據之一是忽略了女性在「玫瑰戰爭」中也有優勢。女性的確由於卵子較為珍貴,在很多情況下就算提供另50%基因的男性跑了,女性多半也會選擇繼續扶養下一代,以確保那屬於自己的50%的基因可以傳遞。但女性的優勢在於對下一代是自己的有確定感。男性卻總會對自己頭上是否綠油油有著懷疑。在很多情況下,女性的較佳策略是和帥氣的男性交配取得優良基因,再找個便宜老爸把下一代養大。下一代若是男性更好,遺傳來的帥氣的基因更可能騙到更多女性,這對女性的基因傳遞簡直賺翻了。只談男性優勢而忽略女性也有對應策略是「台北達爾文」沙文證據之一。

「台北達爾文」沙文證據之二是忽略人類社會中撫養對基因傳遞的重要性。雄性的確由於精子無限,在很多情況下較佳策略是射後不理,讓雌性負擔養育。但要能將下一代撫養成可交配的狀態,基因傳遞才算大功告成。在人類社會中,下一代要成長至可交配的所花的時間與資源較多。男性的較佳策略常是留下來和女性一起撫養。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環境,父母社經地位對下一代的成功漸比基因本身更重要。無怪乎「好男人」越來越多:很多男性的較佳策略成為和女性站在平等地位一起集中資源讓下一代能更好。射後不理的小白臉所產生的下一代往往沒有競爭力。只談交配不談撫養是「台北達爾文」沙文證據之二。

「台北達爾文」沙文證據之三是忽略「玫瑰戰爭」中男性和女性的策略也會彼此演化。人類的男性與女性的利益衝突不能只就演化論基本概念來解釋。因為人類會學習和模仿,累積的知識與群體生活的規範讓男性與女性的最適繁衍策略也不停對應演化。這是一場無休止的「玫瑰戰爭」。但用一些演化觀念卻可以一窺戰爭中雙方交鋒的端倪。

舉一個例子。一夫一妻制是有利於男性還是女性?直覺或許會告訴你這是一個保障女性的制度。畢竟對女性而言,男性被規定要留在家庭負擔養育責任,在外面亂搞是有法律後果的。一夫多妻制似乎是沙文主義的遺毒,女性被視為男性的從屬。由一夫多妻制「演化」到一夫一妻制似乎是女權的伸張。

換個角度或許就不是如此了。一夫一妻制有可能是多數男性得以實踐生殖權的勝利!若演化環境傾向贏者通吃,少數男性贏家(管他是能力好還是運氣好)在一夫多妻制下將剝奪了群體中其他男性的生殖權,比如說古代帝王的眾多後宮。一夫一妻反而讓群體中多數男性更有可能找到可以交配的雌性。所以一夫一妻制實際上可能是男權的伸張!

陶子新書和很多主張女性性自主的言論或許都可以代表「女性」對於「一夫一妻制」男權伸張的策略反擊。一夫一妻制很可能讓很多女性吃大虧,真正得利的反而是很多男性。以前一夫多妻制下,女性的較佳策略很清楚。就算贏家只是運氣好而非能力好(代表基因可能只是品質普通),至少贏家有充分社經優勢讓女性的下一代能被好好撫養。現在可不同了。一夫一妻制下連比爾蓋茲都只能娶一個老婆。對比爾的老婆來說是好事,但對多數女性來說或許不是。一夫一妻制讓女性吃了暗虧。陶子的言論可以代表現代「玫瑰戰爭」最新戰況中女性反擊的最佳註腳。「台北達爾文」忽略人類學習天賦而只談男性播種策略,這簡直是佔了便宜又賣乖的沙文證據之三。

女性對一夫一妻制吃暗虧的反擊已經如火如荼展開。在某個程度上,現代社會由於離婚容易,我們事實上已經偏離一夫一妻制。或許這就是女性無聲的反擊。男性與女性間的「玫瑰戰爭」不會停歇。雙方都有各自優勢與罩門(男性有無限精子但怕戴綠帽;女性卵子有限但有可能找到便宜老爸)。由於各自策略都會被學習、模仿與反擊,觀察到的人類兩性行為只會越來越複雜(和有趣)。「劍橋達爾文」提出的架構提供了一個有用的理論角度來看待兩性的策略發展。但像「台北達爾文」那樣引用演化論,大概就像沒內力偏要使「乾坤大挪移」般,自己會先身受重傷。

劉正威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候選人)

2009-06-20

記帳無用論

從開始工作之後,我就養成每個月記帳的習慣.每次旅行回來,我也會做個簡單的總結.

一方面是可以掌控自己的財務狀況,一方面是有一天我突然驚覺,我每天上班花這麼多時間在Excel上,學會了各式各樣奇怪的功能,為公司和客戶作了許多分析,卻沒把這項技能用在自己身上.

於是我們陷入一個永無止境的狀態:

上個月開銷 xxx鎊.最大支出:房租 (註記:無法改善).第二大支出:吃(註記:很好吃).

西班牙開銷 xxx鎊.最大支出:吃(註記:吃的很爽,還想再去吃).

如何改進?

阿就沒有辦法啊...愛吃ㄇㄟ...

於是我的結論是:記帳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但是無法改善任何事….


ETF簡介
2009-06-20
Mandy Chiu

ETF (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所結算基金,或是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正如其名,是一種在交易所上市的基金。一般人對它的認知是"一籃子股票"。在國外因為發展多年而且種類多元,因此也可以是一籃子債券,一籃子原物料,一籃子不動產,甚至單一原物料,單一貨幣等等。異於一般人所認知的共同基金(mutual fund),它像股票一樣掛牌在交易所上交易。因此它的交易市場分成兩級:
初級市場:既然是基金,就表示投資人可以向ETF發行人申購或贖回。絕大多數的ETF都只接受簽約的機構投資人或是大宗交易直接申購贖回,因此初級市場通常不適用於散戶投資人。隨著申購贖回,基金在外流通股數和市值會隨之成長或萎縮。目前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ETF是State Street的SPDRS&P500,市值達$76 billion。
次級市場:申購之後,ETF可以在交易所轉手。一般散戶投資人都在次級市場買賣ETF,機構投資人也可以在交易所購買ETF再向ETF發行公司贖回。乍看之下,基金規模似乎跟一般在交易所買賣ETF的投資人沒什麼關係,但是其實基金規模越大,表示在外流通量越大,流動性也較佳。毫無意外的,目前全球流動性最高的ETF也是SPDR S&P500,平均日交易量達$41 billion。
ETF diagrams 1
ETF除了次級市場交易的機制之外,和一般共同基金不同之處在於,它大多屬於被動式管理-基金經理人並不負責選股,而是根據該ETF連結的指數調整基金持股,以追蹤指數表現。追蹤指數表現的策略有很多,最傳統的方式就是根據指數權重,買進所有成分股,或是僅買進前幾大的成分股(一般稱為Cash-based or In specie ETF)。以英國FTSE100指數為例,前40大股票就佔了整個指數市值的86%,所以基金經理人買進這40大股票就可以達到很有效的追蹤(tracking)。這樣的策略雖然有效,卻非最有效率(因為如此一來涉及了現金﹑會計及股利等管理,十分繁瑣),所以後來ETF發展出很多結構上的變化:Trust, ETN (Exchange Traded Note), Swap based ETF, ETC (Exchange Traded Commodity)…等等。有些研究單位會把以上這些ETF的變種統稱為ETP (Exchange Traded Products),也有人把所有ETF相關產品都統稱為ETP,但是當一般人講廣義的ETF時,其實都包含了所有的結構。
ETF diagrams 4
ETF從1930年在美國開始後,已經漸漸成為一項主要的投資工具。促成它快速成長的原因非常多,但在我個人看法不外乎幾個原因:
1. ETF的性質讓投資人得以透過它進入原本無法涉足的市場:基金經理人,散戶,退休基金…等投資人原本因為法規或是本身能力等因素,可以涉足的市場有限。透過ETF,一般散戶可以很輕鬆的投資海外股市和原物料,基金經理人和退休基金也可以進入原本受限法規而不能直接投資的市場(如商品期貨,外匯市場等等)。以原物料為例,以往各項大型基金依規定不能投資期貨市場也不能購買實體黃金,但是在原物料相關ETF出現後,由於ETF本身法律結構上是有價證券而非期貨,這些基金得以投資石油和黃金等商品。
2. 基金經理人光芒不再:當大家開始了解到一隻猴子的選股技巧都強過口沫橫飛的基金經理人時,沒有人願意再付錢給active managers作白工,花錢找罪受。因此被動式管理又透明度高的ETF就變成大家的最愛。
3. 目標明確:每檔ETF都有一個追蹤的指數,目標非常明確,不模糊也不貪心,從歷史報酬來看,大多數ETF的確達到這項功能。因此如果投資人看好美股前景,但是又沒時間或是沒有專業技能閱讀上百家公司的財報來選股,那麼連結S&P 500或是Russell 1000的ETF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4. 投資組合策略:除了分散風險外,ETF也成為極佳的投資策略工具。常見策略有core satellite, ETF lending, tactical rotation…等。
5. 基金管理費低:一般共同基金和避險基金的費用包含了管理費﹑申購贖回費用﹑行政費用﹑績效費用﹑手續費和佣金等等,但大多數被動式ETF的管理費僅約0.09%-1%不等,另外除了交易相關費用之外,並沒有太多其他費用。
6. 透明度高:ETF受到法規和交易所嚴格規定,必須定期揭露持股及各種相關資料,投資人可以每天上網查詢基金的淨值,成分股等等。歐美許多交易所甚至規定ETF必須在盤中時間公佈即時的理論價格,保障投資人的權益。
截至2008年底,全球最大的的ETF公司是Barclays集團下的BGI (Barclays Global Investor),或是一般人較為熟知的品牌名稱iShares,全球資產達 $325 billion。第二名的是在亞洲較知名的State Street (SSga),全球資產達 $146billion。在美國,除了iShares﹑ SSga﹑Vanguard這三家歷史悠久的公司外,Proshares 和Powershares也因產品性質特殊而佔有一席之地。至於歐洲,除了iShares和Lyxor兩家公司遙遙領先之外,德意志銀行的db x-trackers也急起直追,在2007年發行第一檔ETF之後,現在已成為全歐第三大ETF公司。
由於ETF迅速成長,指數產業和相關交易也隨之蓬勃發展。
雖然近年成立了許多小型指數公司,但截至2008年底,這些公司的全球市佔還不到8%。ETF相關資產超過$300 million的指數公司約20家,總計全球市佔率92%。全世界最大的指數公司是S&P Indices,其相關的ETF資產達到$203 billion。其他比較耳熟能詳的公司還有MSCI (摩根指數),Russell Index (羅素指數),Dow Jones (道瓊指數),FTSE (富時指數)。很多交易所也會編制自己的指數,寶來50ETF所連結的台灣50指數就是台灣交易所和FTSE Index合作編制。或許你會懷疑為什麼指數公司不自己發ETF,或是為什麼ETF公司不自己發行指數?的確有蠻多交易所自己編制指數,再自己發行ETF的,但是大部分指數公司(尤其是較具規模的公司)都是將指數授權給多個ETF公司,然後坐收權利金,所以越多ETF發行公司和他合作,他獲利就越高,實在沒必要去跟客戶們搶生意自己發行ETF。至於ETF公司自己編制指數,通常都是屬於比較特殊或是客制化的指數,例如db x-trackers 採用母公司Deutsche Bank發行的幾檔原物料和外匯相關指數,以及iPaths採用母公司Barclays Bank發行的Carbon指數。
表面上看來,雖然很多指數的歷史報酬和方法都大同小異,但指數的編制並不是把別人的methodology拿來抄一抄改一改,編成自己的index guide book然後蓋上公司logo就完成了。一個好的指數公司除了最基本的指數maintenance和定期的index publication之外,還必須提供非常透明且完整的資訊給一般客戶和ETF公司,並展現對產業以及交易市場的了解。另外,有些指數聽起來很炫或是空有亮麗的歷史報酬,但是實際交易起來根本不可行,或是根本不能真正反應該指數所宣稱的目的。近幾年由於指數投資的概念越來越受歡迎,指數公司開始將觸角伸向客制化指數(customized index),但是並非所有指數公司都有足夠的專業能力或是infrastructure來根據客戶要求,在有限時間內編制出一系列指數,所以目前這個市場都由幾間大型指數公司所寡占。
我聽某個前交易員說過,在交易員的世界裡,delta one desk的交易員是最被歧視的-雖然交易員在金融界地位已經很神氣了(之前擺了法國興業銀行一道的交易員Jérôme Kerviel就是在delta one desk…不容小覷)。箇中原因不外delta one的交易相較於credit或是選擇權的交易而言比較單純。大多數的ETF也屬於delta one(指數變動1%,ETF也變動1%)。即使如此,因為ETF不斷推陳出新,交易還是非常蓬勃發展。以倫敦交易所集團為例,2008年11月較2007年同期,倫敦股市交易量萎縮近16%,義大利股市交量萎縮近33%,但同期間ETF的交易量卻逆勢成長了64%。
ETF diagrams 6
這市場的交易員大致分成兩種:
OTC/ Sales trader:交易員和客戶作ETF買賣,交易員從中賺取佣金。
Market maker/ Arbitrager:交易員在ETF和其underlying market間進行套利和避險,報risk price給客戶,從中賺取買賣價差(bid ask spread)。
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投資人的需求越來越多元,ETF從最初連結的股票市場,發展至其他資本市場:
債券
貨幣/外匯
原物料/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正是我最主要的工作,有機會再好好解釋...
信用市場/波動率(VIX)
因為ETF並不期打敗大盤,承平時期它的報酬難免讓貪婪的投資人有點心癢癢的,所以後來開始發展出2倍槓桿,看空,兩倍看空,去年Direxion甚至推出三倍看空和三倍看多的ETF。為了提高報酬以滿足投資人的多元化投機需求,市場上也出現各式各樣的策略型ETF,例如Buy Write和Momentum/ Mean Reverse。隨著傳統被動式管理的ETF市場開始漸趨競爭,有些公司甚至推出主動式管理的指數和ETF,美國的Powershares和歐洲的SGAM ETF是主要的發行者。雖然市場上充滿了各式各樣新奇的ETF,但傳統﹑連結股票市場的ETF在2008年底還是佔了ETF市場的84%。
講到ETF就得不免俗的重複一下教科書上的ETF優缺點。
優點
1. 費用低:ETF管理費低,而且相較於直接買進所有成分股,成本效益較高。
2. 彈性高:盤中時間都可以交易ETF,也可以放空,投資人可以在網路上看到即時交易價格,部份投資人也可以透過直接申購或贖回ETF,避免盤中買賣價差。
3. 選擇多元:投資人可以透過ETF投資某些不容易進入的市場,例如國外股市,外匯市場,商品期貨市場,或是信用市場。
4. 透明度高:前面已經提過,這裡不再贅述。
5. 不需轉倉也沒有追繳問題:雖然透過期貨也可以達到追蹤指數的目的,但是交易期貨必須轉倉,甚至在市場波動率高的時候面臨期貨追繳的問題。相同的問題並不存在於ETF。
缺點
1. 流動性和買賣價差:就像購買股票一樣,購買ETF也會有買價差的問題。如果成分股的流動性很低,那麼該檔ETF的流動性也會受限。另外,雖然在亞洲盤中時間購買連結美股或是歐股的ETF聽起來很吸引人,投資人也不需要半夜起來看盤,但是這樣的時差問題會讓交易員非常難套利,因此這樣的ETF通常買賣價差也會比較大。
2. 交易手續費:雖然ETF沒有申購贖回費用,可是投資人必須支付交易手續費。一般而言ETF交易手續費較期貨為高。另外視交易量及手續費計算方式而定,有時候手續費可能會相對偏高。
於是你打開ETF Global Report,發現世界上約有1,600檔ETF,光是連結北美股市就有400多檔,你怎麼比較它們的表現?
1. 追蹤誤差: ETF報酬和指數報酬的差異就是我們俗稱的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它的重要性在於,ETF的目的就是追蹤某個指數,但如果這檔ETF不能成功而且穩定的追蹤指數表現,那麼它就失去被動式管理的本質了。換句話說,你買了某檔連結S&P 500的ETF,但是它追蹤誤差時好時壞,那麼最後即使你看對市場,這檔ETF也有可能讓你賠錢或是少賺。
2. 管理費:雖然ETF管理費普遍都很低,但是還是不妨稍微比較了解一下管理費。
3. 基金規模和流動性:就像之前所提到的,ETF的規模關係著該基金的在外流通量。流通量越大,買賣價差就越小,也比較不會面臨難以脫手的狀況。
4. 追蹤指數方法:世界上光是連結歐股DJ EURO STOXX 50指數的ETF就有10檔,除了以上幾項簡單的比較之外,另一項重要的指標是指數追蹤方式。有的ETF採傳統的方式(Cash-based),買進所有或是部份成分股來追蹤指數,有些ETF採交換契約(Swap-based)或是其他衍生性金融商品來達到目的。採取Swap方式的ETF普遍而言追蹤誤差較小,但透明度相對較低。選擇上並沒有絕對好壞,重點其實在於你對其隱含風險和自己對風險承受度的評估。
5. 信用風險:前一項所提到的傳統Cash-based ETF大體上而言信用風險有限,因為基金受到嚴格的法規和會計管理,即使公司倒閉了,經理人也不能捲走款項或是倒帳。採取Swap-based方式的ETF因為牽涉了交換契約,所以隱含了信用風險。這樣的問題在雷曼兄弟倒閉之後開始受到ETF投資者的關注,因此許多此類的ETF公司也採取了因應措施。以下是個簡單的流程圖:
起初的架構:和Swap Provider間只有契約關係,沒有擔保品。
ETF diagrams 2
因應措施:Swap ProviderETF公司提供90%以上擔保品。
ETF diagrams 3
視ETF而定,架構略有不同,但基本上的概念都是在於提供擔保品,避免Swap Provider的違約風險。
6. 公開說明書(Prospectus):雖然選個ETF還要下載100多頁的公開說明書聽起來很嚇人(不是剛剛才說,ETF最適合懶惰但有看法的投資人嗎?),可是在投資前了解自己購買的金融產品是非常重要的。不需要逐頁閱讀,但是至少必須了解自己買的產品結構,更重要的是潛藏的風險。Prospectus裡有一個章節"Risk Factor",我覺得每個投資人都應該好好閱讀這一章節,才不會等到賠錢時才表現的像個失去理智的傻子。
7. ETF=穩健投資?就像共同基金一樣,ETF並不能保證獲利,它只是透過diversification的方式來降低風險。如果你看過S&P500在2000-02以及2008年的表現(如下圖),就會同意ETF不完全等於穩健。ETF相對於一般共同基金或是避險基金的優點在於,它排除了很多人為的因素,所以基金經理人的選股技巧並不影響ETF的表現,也沒有基金認養股票的情況,報酬多半取決於投資人本身的決策,所以是先做好功課還是很重要的(不是剛剛才說,ETF最適合懶惰但有看法的投資人嗎?)。
ETF diagrams 7
工作了兩年多,每天都像個小螺絲釘忙東忙西,從來很少認真思考自己在這個產業所扮演的角色,朋友們也常常搞不懂我在從事什麼神秘的事業,因此以上算是為我這段時間的工作做個小小的回顧。在ETF產業這段期間,我曾經參與了產品分析,產業研究,指數編制決策,財務模型設計,後台管理和作業,法務以及法律文件的編制,交易所協商溝通,也不時和客戶及交易員們保持聯絡,但因為接觸的產品和地區仍然有限,所以僅能就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作個粗淺的簡介,以後有機會再針對個別主題深入探討。

參考資料/文獻
iShares ETF Landscape Global Reports http://uk.ishares.com/index.do
Forbes http://www.forbes.com/feeds/mstar/2005/06/24/mstar1_11_23477_132.html
Exchange websites
Index providers’ websites
ETF providers’ websites
其他相關網站
http://www.etfexpress.com/
http://www.indexuniverse.com/

Kazan Restaurant -Modern Turkish cuisine

吃了十多次的餐廳,卻從來沒有寫過它的食記,實在是因為離家太近太親切了 .

不過一樣離家近,Victoria附近的Dim T除了裝潢之外,食物乏善可陳,更凸顯了它對面的Kazan Restaurant每晚座無虛席絕對靠內在的!(寫食記還要順便罵一下別的餐廳)

講到土耳其菜,大家腦海就浮現街頭巷尾便宜大碗的kebab,怎麼想都不是美味高檔的食物.

土耳其朋友帶我去過一些正宗的土耳其餐廳,才讓我見識到土耳其菜不是只有那一大根烤肉串和薄餅包起來的便宜食物,而是非常decent的烤肉,但是對我來說有點過鹹,所以我一向比較偏好土耳其的鄰居+敵人-希臘菜.

但是Kazan不是一般的土耳其菜!在這裡,裝潢和菜色都融合了傳統土耳其和現代歐式料理的風格,所以你嘗得到傳統的grill, rose milk, chili sauce, Turkish delight, 但是改良過的口味讓英國當地人和我們非常能夠接受.有時候,authentic 不見得好啊!

[特色菜]

前菜麵包:免費,點完菜後他們都會主動送上.既然是免費為什麼還要推薦?實在是他們的現烤麵包又香又酥,沾上他們附的橄欖油之後,整個胃口大開…

P1070472 P1070473

Rose milk:粉紅色的優格飲料,和著甜甜的蔓越莓,被我們暱稱作"很娘的飲料".很清爽的味道,很適合搭配這裡的主菜.

P1070475

Chili sauce:免費,但是記得跟服務生要.這是和著碎洋蔥及番茄等各式香料的新鮮辣醬,以我們華人的標準來講應該都不算很辣. Grill淋上他們傳統的chili sauce真是絕配呀!

Mixed starter:一套約8種前菜,很適合嘗鮮和開胃.其中我很愛Hellimi (Halloumi cheese),它是一種煎過的cheese,有種很像豆腐的口感,所以我特別喜歡.Tabouleh是各種蔬菜和香料和在一起的冷盤,口味很特殊.Kisir則是口感很像蝦鬆.

P1070477 P1070478 P1070481 P1070479 P1070482 P1070483

Kazan Grills:視個人口味和喜歡的肉類而訂,各式烤肉都很值得點.Grills的肉類只有羊肉,雞肉和牛肉(少數幾道菜),但是料理方式各有不同.我吃過Kazan Special,Ottoman Grill,Mixed Grill,Kuzu Pirzola都很好吃.大部分Grills都可以選擇配飯或是薯條,對一個吃鬆軟白米飯長大的我來說,中東口味的米真是不對味,所以在我第一次造訪踩過地雷後,我再也沒選過rice.

P1070476 P1070484

[點菜方式]

每道菜份量都不小,所以兩個人的話,各點一杯飲料,一個兩人份Mixed starter,和一份Grill就差不多囉!擔心吃不飽的話,再多點一些他的麵包,或是一兩份前菜.

四個人的話,兩人份Mixed starter+兩份Grill.

還有肚子的話,他的甜點也不錯喔!雖然不是什麼傳統的土耳其甜點,但是正如先前說的:有時候,authentic 不見得好啊!

最近它突然推出午間套餐,每天12-6點,2 course meal 12鎊,3 course meal 14鎊,週末也有,我還沒嚐試過(但是已經盯很久了…),不過應該是很划算的選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餐後他們都會附上一小盤Turkish Delight( & 帳單).這裡的Turkish Delight不管口感及甜度都遠遠超越我在英國其他地方吃過的.不過我前一次去吃的時候發現好像變難吃又變甜了,希望他們沒有偷工減料換牌子…

[避免菜]

Izmir Kofte (Meat ball):並非不好吃,但是沒有太大特色,而且份量相對小很多,所以建議可以避免.

[價位]:每人15~20鎊(含飲料)

[訂位]:周五和週末晚餐建議訂位

[餐廳資訊]:

Tel: 020 7233 7100

Location: 93-94 Wilton Road, London SW1V 1DW (Victoria Tube Station, Bus 24直接到門口, Sainsbury’s旁邊)

Opening hours: 12pm to midnight

Liverpool Street附近今年也開了家分店唷!還沒去過就是了…

http://www.kazan-restaurant.com/ottoman-food.html



沒有裁員

星期一老闆把大家召集起來開會,簡報公司最近各項project進行狀況,
最後很感性地宣布:

  "我們知道外面很多公司正在裁員,但是我們在安然度過一場風暴之後,現在一切都已經穩定下來了,而且資產也恢復成長,所以和幾位主管討論過後,我們決定留住所有的員工,沒有人面臨資遣的問題。"

果然老闆和主管們這幾天老是關在小房間裡面偷偷摸摸就在討論這個...現在咱們終於可以好好睡個覺了...

老闆接著說:

  "如果有任何人必須走路,也是基於個人年度表現,而不是公司策略。"

這樣並沒有比較好...換句話說,如果我被裁員,那是因為我能力太差,而不是公司經營困難囉?!天啊~我壓力好大啊!!

老闆哪,我知道您老人家很慈祥想安撫我們,可是不知怎麼的,我下班時間反而越來越晚了...

從公司冰箱看景氣

古人說見微知著,我們也可以試著從一些小地方解釋經濟景氣.

年初景氣一片大好時,公司裡的冰箱塞滿了從M&S買來的果汁,豆漿,優格 ,啤酒;

這幾個月來公司的冰箱被同事們每天早上帶來的便當擠爆…

過去投資銀行裡的員工餐廳被大家鄙視-誰要吃員工餐廳,當然是去外面買"手工"三明治跟沙拉啊,還要記得加點一份overpriced沙拉醬;

現在canteen的業績硬是逆勢成長.

金融區的昂貴餐廳(我家附近的餐廳也是)開始推出午間套餐和early bird晚間套餐,

可是生意還是沒有起色…

景氣不好,日子還是得過;

究竟是之前過的太奢侈,還是現在日子真的很難過?

2009-05-10

波蘭台生事件是台灣進入公民社會的契機

波蘭台生事件是最近台灣社會討論的焦點之一。事件起源於波蘭在2004年被納入歐盟後,當地醫學院的學歷開始被台灣政府所認可。由於部分波蘭醫學院提供較具彈性的入學條件與修業方式,頗多台灣有志從事醫療工作的學生前往波蘭攻讀醫學學位。在這些波蘭醫學院訓練的台灣學生陸續返國執業後,台灣本土訓練的醫生們開始有較大動作的反彈。後者多半以舉證波蘭台生的訓練水準不足(尤其針對其實習經驗),以及相當多波蘭台生的醫師家庭背景得以讓其走後門進入各大醫院診所任職,來攻擊波蘭台生對台灣醫療水準的破壞。波蘭台生事件引發台灣各界對於醫療品質與社會公平正義的探討。

波蘭台生事件可能是台灣進入公民社會的契機或轉捩點。即使大多數的歷史轉捩點在事件發生當下都並不會看似轉捩點。對於這個事件,支持波蘭台生群體和反對波蘭台生群體各執一詞。但這個事件對於台灣社會發展的意義可能不在於雙方論述究竟誰對誰錯,而是其結果所導致的社會觀感變化及後續影響。

在某種程度上,波蘭台生及其家長的行為動機並不難理解。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能善用自己的既有的社經地位來讓下一代更好。如果能用社會認可的正統方式,名正言順的承接上一代的社經地位當然是理想選擇。但能讓下一代繼承既有的社經地位才是主要目的,其手段在必要時可以很多元。很多家長讓其子女跳過台灣的聯考制度,而以國外大學學歷回台與其他循正規制度的學生競爭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例子。波蘭台生家長們的選擇在本質上並沒有和其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有何不同。

但在本事件中,波蘭台生群體往往在辯論中屈居下風。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對手的論述層次升高,讓人能輕易認知到政府若不對循非正統管道執業的醫生加以控管(包括未來可能開放的中國訓練醫生),台灣醫療水準將會產生漏洞並威脅每個人的健康。於是對多數人來說,這不再類似於一個紈絝子弟喝了洋墨水空降優渥職位的社會不公,也不類似於既得利益者對自身權益受損的怒吼,波蘭台生事件成為一個「事關乎己」的社會議題。

引進外國訓練的醫學生對台灣醫療體系不見得是一件壞事。若政府能建立公平的遊戲規則,讓台灣的「合格醫生」不論背景都具備同樣水準的專業知識與臨床經驗,台灣醫療體系既有的城鄉差距、分科差距與基層醫師不足的窘境都可能因醫生來源的多元化而有所改善。

但在波蘭台生這個特定事件中,我們卻很難期待上述的理想效果被實現。據報導超過九成的波蘭台生父母具有醫師背景。波蘭台生的醫療水準究竟為何有待專家深究,但波蘭台生普遍較高的家庭社經地位很可能導致台灣社會對階級落差與不公平程度的認知擴大。比如說,當一個波蘭台生和一個台灣訓練醫生都出現醫療糾紛時,前者更可能在與病人的醫療官司中佔上風。當醫療糾紛中處於下風的病人們與輿論意識到有一個如此顯眼的因素(非循台灣正統訓練體系而執業的醫生)可供歸咎,如此的觀感只會蔓延並擴大對社會不公的認知,並更可能將矛頭指往政府向權貴傾斜的幫凶角色。相對於其他領域的社會不公,醫療糾紛是每個民眾都可能會碰到的事情。其所造成的正向循環強度與廣度都更可能使社會趨向不穩定。

但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波蘭台生事件是一個台灣進入理性社會討論的契機。若將其簡化為一個「對」與「錯」的問題,結果都可能是悲慘的。若波蘭台生群體能運用權力讓其執業資格姑且過關,如上所述,對台灣的未來可能蒙上一層陰影。但若將問題簡化「波蘭台生是錯的」,並否定所有其相關事物,這對台灣也不是好事。這不只可能讓台灣醫療體系的不平均問題繼續惡化,更可能讓「社會不公蔓延」的現象在其他不為人所注意的角落繼續展開,直到有一天大家赫然發覺積重難返為止。正由於波蘭台生事件讓大家都有事關乎己的想法,政府以至於各種民間社群更應該善用這個機會建立理性對話的典範。

一個社會理性的討論不應該停留在「對」與「錯」的二分法,而應該要詳細探究每個論述及可能方案究竟會「讓誰得利」,又會「讓誰受害」,而可能方案利害關係的交集又是否會讓社會整體往其「希冀目標」所邁進。肯定波蘭台生的方案可能會讓台灣本土醫生受害,並有可能加重台灣社會不公的認知程度。但若能輔以公平的配套措施,很可能可以平衡台灣醫療體系中既有的城鄉等差距。否定波蘭台生的方案可能有傷政府公信力(即使波蘭台生遊走法規邊緣但目前仍未違法),也可能讓社會不公議題繼續醞釀但無處宣洩。但若能藉此機會探究台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醫生」,還有什麼樣的教育制度能夠產生我們所需要的醫生,而非盲目遵從既有價值觀與聽信不肖業者慫恿,而將下一代逼去行醫。這些都是需要討論但尚未被深究的議題:這些議題被認真討論對台灣的未來的價值遠遠超過眼前的對與錯。

如果台灣社會希冀的方向是走向一個更公平、階級流動更順暢、與更理性的公民社會,肯定或否定波蘭台生都是「簡單」但有潛在嚴重副作用的方案。一個理性的社會應該要能體認沒有一個方案是最佳的:每個方案都會有優缺點與長短期效果的矛盾。理性的社會應該要把這些需要取捨的效果攤開討論。討論者需要「理解」各個群體的行為動機與目標,而非將對方斥為投機取巧的小人或是捍衛自身權益的既得利益者。我們需要不走捷徑、夠深度的複雜方案。

波蘭台生事件有可能成為台灣社會沈淪的轉捩點:我們可能走向披著人皮但行「狂人日記」中「人吃人」的階級傾軋社會,等著我們的崩潰終局在歷史上殷鑑不遠;但波蘭台生事件也可能成為台灣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契機:或者我們可能努力走向一個不斷進行理性對話的公民社會,並走出超越重演歷史的未來。

(作者劉正威為劍橋大學博士候選人)

2008-09-27

我承認我無知

最近的金融風暴被稱之為百年難得一件的金融危機。我好像應該要能對這個現象評論上幾句。畢竟我大學是念經濟的,我又在商學院念博士,我老婆還是在倫敦金融區上班(幾乎受害)的當事人。但我也承認我搞不清楚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和細節。但我可以試著提供一個角度。

重大的事件不見得隱含重大的原因。雖然我們在解釋一個重大事件的時多半假設應該會有一個對應的重大原因。從複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觀之,真正的關鍵在於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連動性程度(connectivity)。當個體間的連動性越高,牽一髮動全身的情況也就越容易出現,而且影響的層面與強度也越來越巨大。全球化的供應鍊體系、錯綜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及各種龐大的跨國集團,就是個體連結程度提高的證據。觀察這三百年來的金融風暴頻率及強度,或許也映證了這個推測:十七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十八世紀的英國南海泡沫、19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1987年的美股崩盤、1997的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的網路泡沫、2003年的房地產泡沫、直到最近的次貸風暴。金融危機的發生週期越來越短,強度卻越來越大,影響層面也越來越廣。

如果複雜理論的假設和推論言之成理,那個體間的連動性或許真的是關鍵。將投資銀行轉型為傳統控股公司,嚴格監控不再讓他們發高槓桿高風險產品或許是治標的方法。但這仍沒有治本。別忘記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在1930年代之所以分家,就是因為兩者聯合也會有很多弊病:JP Morgan和Morgan Stanley當初就是被美國政府強迫分家的,現在又是美國政府叫大家合併。這樣的趨勢或許已經沒有回頭路了。我們只能期待下一個更波瀾壯闊的風暴。希望下一次我們還能置身事外的冷靜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

我太座在倫敦的第一手報導:
http://jimincc.spaces.live.com/blog/cns!71A26BF907C04EE!1544.entry

2008-09-25

英國塗鴉藝術

英國塗鴉強者Banksy的作品是我個人的最愛
他的作品常能引起觀者會心一燦
原因可能是他精確的挑戰了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
更精確些
我們是很善於遵守規則(rules)的動物
一旦某些規則在我們身上習慣成自然
我們就很難再去反省這樣的規則究竟有沒有道理
下面有幾幅我最愛的作品

1. 上超市購買食物(BTW,英國人超過八成的日常消費是在連鎖超市完成的)
謎之聲:你確定超市賣的東西的來源?
http://www.banksy.co.uk/indoors/hunters.html

2. 電視這個黑箱子播出的東西就是真實世界的反映
謎之聲:Are you sure?
http://www.banksy.co.uk/indoors/media.html

3. 趁打折購物是精明的表現
謎之聲:你確定你是物質文明的主人而非奴隸?
http://www.banksy.co.uk/indoors/sale.html

4. 美國是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
謎之聲:你去過底特律嗎?
http://www.banksy.co.uk/indoors/car.html

5. 有難時山姆大叔會來拯救我們的!
謎之聲:有些必要之惡得在迪士尼和麥當勞入侵前掃蕩乾淨。
http://www.banksy.co.uk/indoors/napalm.html

6. 美國武器最先進,多多益善!
謎之聲:天下怎有這麼貴又爛的午餐。
http://www.banksy.co.uk/indoors/print4.html
http://i68.photobucket.com/albums/i26/breccon/banksy-work-2.jpg

7. 好多犯罪喔~多裝些CCTV監視器好了
謎之聲:裝到你家客廳都有三台CCTV為止好了。
http://www.banksy.co.uk/indoors/02.html

2008-09-20

按!金融風暴掃到我!

這個星期收到一篇朋友轉寄的文章"天之驕子從雲端跌落谷底 手捧硬紙箱 回家吃自己"(Lehman Brothers).

我曾經跟人家說過,我很慶幸自己不是"精英"或是"天之驕子",因為這麼一來,當我跌落谷底時也不是太挫折.

"因為理所當然啊,就不夠優秀嘛!而且我個人程度離谷底也不是太遠,摔下去也死不了."

我這麼說並不是在講風涼話或是拿雷曼兄弟來開玩笑,因為雷曼破產這件事一點都不好笑.

真正好笑的是,雷曼兄弟倫敦總部大樓的房東說,這棟大樓的租金是由AIG承保的(AIG在上週末也傳出財務危機,幾乎步上雷曼後塵).

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s London landlord, Songbird Estates Plc, said rent payments for its largest tenant in the Canary Wharf financial district are insured by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

全文見Bloomberg網站Lehman's U.K. Landlord Says AIG Insures Rent Payments

更好笑的是,週二在美國FED終於宣布解救AIG後,英國足球隊曼聯的球衣預計將出現大幅轉變:

Now: ...................................After FED rescued AIG:










如此一派輕鬆又置身事外,好像我在這次風暴中賺了一筆災難財一樣,我們公司內部肯定又是一陣幸災樂禍.

其實這星期是我這個沒見過市面的小咖有生以來最貼近金融風暴的一次,整個星期來,我每天到公司都不知道隔天公司還能不能存活,我甚至認真開始更新我的個人履歷,做好最壞的打算(包括跌到離我不是很遠的谷底).


從來不在週末關心時事的我,星期一早晨打開email,信箱被Lehman Brothers 和AIG相關的新聞擠爆,反應遲鈍的我也發現苗頭不對 - 我們公司產品有三分之一是由AIG擔保的!

世事多變,我在上週四才幫主管作了一份AIG的信評報告,花了老娘一整天.才過個週末,一切都變了!整個報告等於白寫!

一到公司,同部門的同事臉很臭,說是一早接到trader的電話詢問AIG的狀況,還一直靠北:"我可以拿得回錢嗎?我今天要贖回我手上所有存貨!"

全公司不到30個人,管理$10 billion資產,其中有一半的人這時都在世界各地出差,三個大頭有兩個在亞洲.更刺激的是,我們還在這一天上市新產品.

待在倫敦的業務們全部到位,預備接憤怒投資人的電話;主管狂call美國AIG那邊的大頭和我們最主要的trader;我和我同事則是做好最壞心理準備,盯住我們澤西那邊後台作業,跟交易員們保證申購贖回程序照舊;研究部呢?嗯!研究部安安靜靜坐在角落,只有偶爾有人去印表機拿紙時跟他們說聲哈囉又匆匆跑開.


股市開盤沒多久,可以想見的哀鴻遍野.

先是交易員們開始在交易所上報的買賣價差非常離譜,

到了下午連反應最遲鈍的交易員們都打電話來問我發生什麼事,因為這時候我們所有產品的買價都不見了-沒有任何交易員願意報買價,因為萬一AIG真的倒帳,手上的持股就變廢紙了.

可想而知的,電話越來越多,投資人越來越急,公司信箱每幾分鐘就有一封信來問我們為什麼沒有買價,我們的交易員到哪去了,AIG倒閉的話我們拿得回錢嗎…之類的.

因為無法馬上取得AIG擔保和交易員同意,最後不得已,我們決定暫停產品在倫敦交易所的交易.


星期二一早大家屏息以待,想看AIG會不會跳票,

11點後台打來"所有今天的單都交割了!"

正當我們鬆一口氣,突然接到某個投資銀行的電話"我們今天的交易沒有交割,系統顯示現金不足"

這時雖然我已經嚇到魂不附體,但是還是故作鎮定,趕快安撫他們,保證目前為止所有交割都沒問題,所以絕對不是現金不足,我了解現在這個時刻非常敏感…blah blah.最後查出來...他們早該在兩天前把股票匯過來交割,結果一直拖到今天,被系統拒絕也是你自己的錯吧!


就在某一天接到多筆贖回後,我突然覺得不太對勁,把所有資料調出來後發現──

有交易員太過興奮,居然贖回比在外流通股數還多的單位!

媽的,爽屁啊,自己有幾單位股票就贖回幾單位好嗎!

問題是,產品在交易所上市,你申購之後要怎麼賣怎麼買是你家的事,所以我們根本無從得知究竟誰手上有幾單位,所以更不可能知道是誰超支了!

我只好一個一個打電話去盤問,最後被我抓包的是一個交易員很不耐煩的說"這是他們後台的事,我怎麼知道,我有足夠的單位啦!"

"可是我們沒有這麼多在外流通股數.到時候你不能交割,會被結算所罰款,可能還會被禁止交易"

"ㄜ…我問看看後台…"

一分鐘後…"不好意思,妳是對的.我改成3萬張可以嗎?"

最後收到正式簽名的贖回單…"贖回1萬3千張"

媽的!你知道老娘花多少時間在上面嗎?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整周,最糟的是,我們除了回答問題之外,還有很多事要顧,整個辦公室一陣慌亂.

更機車的是,iShares不知是有意還無意,在絕望的星期二早晨上班時間,突然開著他們的廣告宣傳車經過我們公司門口,只差沒播音樂.....雖然這個"ETF界老大哥居然會不嫌麻煩開車來跟我們示威"的想法也太過自我抬舉了,可是還是惹人生氣-他至少也在車上貼一下職缺吧?!

每天大筆的贖回湧入,不只後台忙得不可開交,我們也很緊張的盯住每一筆單,還得和各方談判,確定三天後客戶可以跟AIG拿到錢.

即使在星期二晚上美國政府宣布解救AIG,以及S&P修正信評後,還是沒有完全平息,AIG股價一路從上週20多,跌到3美金.

公司裡所有人都精神緊繃,但是態度卻是輕鬆的.在這個關鍵時刻,大家突然展現極大的包容和耐性,連平常最恨接散戶電話的業務也接電話接到手軟,卻沒有一句抱怨.


雖然有些氣急敗壞的投資人打來罵人,還叫我同事"You should hang yourself!"(同事掛電話後默默走出辦公室,害大家緊張一陣),或是說"他媽的我這輩子不會再買你們的產品了!",然後根本完全不想知道發生什麼事.可是我們很訝異的是,大部分都是來雪中送炭的.

有人寫信到我們公司的group email,說非常喜歡我們的產品,形容它們像"a breath of fresh air on London Stock Exchange"(不太知道這個形容是什麼意思,可是感覺還不錯),並且祝福我們早日度過難關(我偷偷懷疑是主管叫他朋友寫信來鼓舞我們士氣的);

大部分的人都很快就了解我們也是受害者,我們和他們是在同一艘船上的,所以對我們處理的方式非常讚賞;

平常很機八的記者們居然在這時變得慈眉善目-我們沒有在任何媒體上看到不利我們的文章.我的猜測是,他們根本聽不懂發生什麼事.等他們意會過來時,美國聯邦政府已經介入解救AIG,所以也沒什麼好寫了…

還有交易員以white knight的姿態突然出現,想在這個時候交易我們的產品,還敦促所有相關部門在兩天內完成簽約.當然啦,交易員也不是作慈善的,白馬王子如果不是為了正妹公主,也不會沒事來赴死,不過我們還是佩服他們過人的勇氣和對我們盲目的信心(他怎麼知道我們不會連夜搬家逃跑?)


週五早上各方協商完畢後,部分產品開始在交易所恢復交易.本來我們都已經在Bloomberg上設定好,預期看到一陣強大賣壓跟大到嚇死人的買賣價差,但是交易居然出乎意料之外的平靜,沒有人不顧一切拋售.

正當我們放下心中大石頭,同事突然喊到:"靠!所有quote都不見了!"

不會吧…看來我們真的要走上絕路了…

交易所這時來了通電話"ㄜ,不好意思,我們系統當機了..."媽的咧…真是禍不單行啊!

以下純屬幻想…

  我們開始想像火大的投資人打電話來問"不是恢復交易了嗎?為什麼連個價錢都沒看到?"

  "不好意思,交易所當機了…"

  "喔,一下說是AIG,一下又說是交易所,反正都不是你們的錯就對了,你他媽的我再也不會買你們的產品了!"

當然以上這段對話並沒有發生,因為交易所很意外的在幾十分鐘內就把系統修好了…


星期五,這段風波終於告一段落,AIG也履行義務,每天都按時交割.老闆買了一些酒和點心慰勞大家,於是所有人在週五下午5點聚在會議室飲酒作樂(還是借酒澆愁?),我還喝到醉茫茫.

我們自嘲地說,投資人實在應該感謝我們的.在這段暫停交易過程中,原物料價格上漲,幸虧我們中止交易,否則他們搞不好在黃金700元時就拋售了,現在可以賣在800多,實在應該歸功於我們,ㄎㄎ!馬後砲!

雖然我們受到的打擊絕對無法和雷曼兄弟或是AIG相比,但也算直接受害者了.回顧起本週,所有人疲倦的臉上都是笑容,三天前根本無法想像週五可以在這裡自娛娛人.


星期六早上我睡到自然醒,和劉小威去附近的 café 吃早餐慶祝重生.

路上經過雜貨店,從來不在週末看正經報紙的我突然說"等等,我去買個FT和經濟學人."

劉小威說"喔?金融時報?這週末不看八卦雜誌啊?"

"噢,是啊,我想知道一下這星期到底發生什麼事."



為夏天的結束寫篇文章


這個夏天對我而言,很特別.

2008年夏天,倫敦非常難得的陽光普照;

在倫敦待滿第三年,工作滿18個月後,我終於開始了解英式幽默;

面對傳統的英國節目和電影,我終於可以哈哈大笑;

有時會不經意的哼著"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出處:電影”Life of Brian”,我覺得有種”英國周星馳”的味道);

面對同事的垃圾話,以前只能傻笑,現在已經開始可以用流利的英文反擊,心情不好的時候,也至少會臭臉的說”I’m busy.”,本性完全流露;

人生第一份超過一年的工作;

人生第一次主動找老闆談判我想要的職位;

還有,當然,人生第一次結婚滿三週年(我只結過這次婚,by the way).


為此難得的天氣,我們四處旅遊,四處野餐,居然不知覺享受艷陽高照了起來;

天氣好心情也清爽,我們大膽嘗試地中海式料理宴客(受邀客人渾然不知自己是白老鼠);

為了朋友和我們的夢想,很認真的籌畫了夏日英國皇家花園野餐飽到死之行;

在兩趟遠遊中,我們有很趣味的小baby(不是我自己的,我沒有偷偷生)和他們的爸媽相伴,讓我克服了對小孩的恐懼;

原來小孩子只是不會說話,但他們也有個性.如果你有耐心,他真的能了解你想告訴他什麼;

在荷比盧的一路上有食量驚人的小Jason在車上偷大便,還不斷對著前座的我傻笑(我知道全身輕盈的舒暢感,但你的笑容也燦爛的太不尋常了,北鼻…);

在湖區的一路上有個剛學走的小羿鈞一路狂走狂跑狂跌倒,不但摔到前空翻把我和劉小威嚇到不知所措,只能拍手叫好(因為怕他哭),還在我面前整個人從床上滾下來.值得鼓勵的是,這小傢伙哼一兩聲又站起來繼續走(帶跑);

還有我們家的駕駛大人,因為老婆想當貴婦死不學開車,所以整路很辛苦的當司機還樂在其中.

丸子三兄弟







人小胃口大的Jason (剛睡醒會變賽亞人...)








小滿清人羿鈞(套句他爸爸的話”咱們已經解除髮禁了啦!")







隨著夏天的結束,天氣又漸漸轉為陰沉,公司後方的公園裡吃午餐的上班族變少了,午餐時間公園裡的露天音樂演奏不再,6點多天色就暗了下來,心情變得沉重.

親愛的房東突然收到香港工作offer,三天內打包離開倫敦,很放心的把房子交給我們.好朋友們學成或是生涯選擇即將離開英國,兩個小baby跟著爸媽一起回台灣,離開前還在我們家猛啃沙發下摸到的毒螞蟻藥,把大家嚇出一身冷汗.


上週末,帶著小baby的兩家人結束他們的farewell party離開我們家,小羿鈞這時不知道為何耍害羞硬是不理我們,我和劉小威在門口不死心狂對他揮手說再見,揮得我都要手酸到哭出來了;

他突然在最後一秒突然如大夢初醒一般,從嬰兒車一角露出頭對我們揮手(要他開口說再見恐怕還要半年以上),我們幾乎喜極而泣.這時小Jason也不甘示弱的大喊兩聲,對著我們猛揮手,彷彿在說"喂!我也會!我也在說再見耶!"


在倫敦,每個夏天都像是個新生,也像洗牌:

重新結識剛到英國的朋友;老朋友來英國求學,他鄉遇故知;剛熟識的新朋友結束一年的學業即將告別;老朋友畢業了,回台灣面臨求職壓力;一個室友回國結婚去,另一個室友的老公來英國和她團聚;

距離上一次年終紅利已經過了半年,但不知道為何下一個紅利季節還是感覺很遙遠,老闆承諾的我事已經實現了一半,另一半卻感覺還是遙遙無期;

自從上次在機場送許輔哭的像個娘們,我決定以後說再見時要很灑脫,要像明天還會一起吃飯一樣.

這是倫敦,來去匆匆的倫敦,身邊人來來去去的倫敦.

幾年後的某天我離開時,會有人在原地依依不捨的對我說再見嗎?



Mango Tree-Thai restaurant


今年6月去Regent Park參加美食展Taste London,我們花了大半天到處品嘗高檔餐廳的美食,

接近結束時,逛到Mango Tree的攤位前才發現我們把之前買的點券都用完了,店員非常好心的偷偷盛了一盤炸春捲請我們吃,於是開啟了我們結束前30分鐘的點券用罄戰略:

到各個攤位表示興趣-->不好意思,點券用完了,可以付現嗎-->店員說:不好意思,規定只能收點券耶...-->露出遺憾的表情-->店員說:沒關係,這盤請你吃

這周四劉小威大壽之日,為了報恩(其實重點是久仰大名,一直想去大快朵頤),於是我們到Mango Tree狂吃了一頓.

Mango Tree的名號很響亮.泰國菜在倫敦很受歡迎,但Mango Tree的地點和裝潢讓他不只食物有名,氣氛和風格也一流.

Mango Tree很適合朋友聚會等熱鬧的場合,但是不適合約會或是週年紀念,因為餐廳的配置讓整個餐廳有點吵雜,座位也比較擁擠,兩人的座位和隔壁嫌太近了.另外,如果預算有限的話,Mango Tree可能會讓你看到菜單的時候大吃一驚(比較遲鈍的人可能看到帳單才有此反應),光從他一杯Thai Iced Tea (泰式奶茶)要價6.5鎊就可以看得出來.所以非特殊場合不會到此用餐.

[特色菜]

Taste menu:我們點了今天的40鎊套餐,包含5 道菜:湯,前菜,兩道主菜(Pad Thai和紅咖哩),以及一道甜點,價格不斐但是內容頗值得!

Som Tum(青木瓜沙拉):青木瓜沙拉是我在台灣的時候最熱愛的泰國菜之一,但是在倫敦的一般泰式餐廳並不常見,所以特地點來回憶一下,的確也不讓我失望.






Tom Yum Goong(酸辣蝦湯):我上泰國餐館必點Tom Yum,我點的套餐正好有蝦湯,還附上Satay Talay Luam Mid(海鮮串燒).一邊喝著辣蝦湯,一邊用串燒沾著沙爹醬入口,真是幸福啊~






Meung Cum:自己動手用檳榔葉包裹花生,碎薑,切丁檸檬,辣椒,椰粉,和蝦仁,淋上特殊醬汁,這是我第一次吃這道菜,非常新奇別緻,味道也很特別.(我是回來查了才發現是檳榔葉原來檳榔葉可以吃啊






Tod Mun Goong(蝦餅):這是我來倫敦以來吃過最好吃的蝦餅.炸的酥酥的卻不油膩,沾上plum sauce,我真的覺得我只要多點幾盤蝦餅,再配上一碗白飯就滿足了.






Pad Thai(泰式炒河粉):其實我很不喜歡吃泰式炒河粉,因為總覺得他好像甜甜又好像酸酸的,而且很不喜歡pad thai灑上花生粉的口感,但是這裡的pad thai很別緻,有沒有那種怪理怪氣的味道,讓我也不敢鐵齒了.






甜點(Mango spice sorbet, Kow Niew Mamuang):Mango spice sorbet這個名字絕對不是裝腔作勢!冰淇淋在舌尖是甜甜的芒果味,但到了舌根卻突然一陣辛辣味,真是充滿驚喜的一道冰淇淋.Kow Niew Mamuang我極度推薦,糯米和切丁的芒果鋪成像蛋糕的形狀再淋上椰奶,甜而不膩.






 

[避免菜]

Moo Nam Pueng(炒豬五花):和其他道菜相較之下,這道菜比較遜色一些,因為豬肉炒得有點老.雖然吃到豬五花還是非常開心,但是以這道菜的價格來講,還不如點其他的stir fry

飲料:我們點了一杯泰式奶茶和一杯特調芒果飲料(不知名,非酒精類),兩個都是虛有其表.大概是劉小威作的泰式奶茶太好喝了,讓我覺得在這裡點一杯6.5鎊,味道普通的泰式奶茶實在沒有必要.





   


[價位]:每人25鎊以上

[訂位]:可線上訂位.一定要訂位(從週四晚上還客滿這件事得到的啟示)

[餐廳資訊]:

Tel: 020 7823 1888

Location: 46 Grosvenor Place, London, SW1X 7EQ (Hyde Park Corner 或是Victoria Station)

Opening hours: 12pm to late night

www.mangotree.org.uk






2008-09-17

商學院博士班申請經驗談

Programme: Fall 2007 PhD in Management Studies
Major: Strategy and Entrepreneurship

Background:
Under: NTU (Major: Economics, GPA:3.1/4.0)
Graduate: NCCU (Major: MBA, GPA 4.0)
Cambridge (Major: Innovation, Strategy & Organization)
Publications: at the time of my PhD application, 1 AoM paper, 1 EGOS paper, 1 EURAM paper

Recommendations:
1 Professor from NUS: My cooperator on a research project
1 Professor from Cambridge: MPhil thesis advisor

首先要強調的,英國博士班多半沒有資格考這個制度。頭兩年也沒有要求學生必須修課。但為了要和美國學校競爭,越來越多學校採取變通的方式。劍橋的商學院的研究實力尚落後美國一流學校或是歐洲的LBS及INSEAD一段距離,我們請來INDEAD的前院長為的就是能夠追上美制的發表和PhD訓練。所以研究型碩士(MPhil)就成為了申請博士主要的考核標準。

我的資料顯示我沒有任何拒絕信。沒錯,因為我當時就賭劍橋,因為我碩士的指導教授就是我唯一想要合作的老師。最後看到結果才知道我這把賭的多大:我碩士班總共有16個同學,只有四個成功留下來繼續攻讀博士。整個商學院一年收12位學生,其他的不是從其他劍橋的碩士學程經過類似過程升上來,就是別校拿到distinction的碩士畢業生。在歐洲,劍橋的名氣仍然吸引了不少歐洲的學生。

我的背景是經濟。但其實經濟統計也都是高點補出來的…大學時候並沒有太專心於學業。台灣的考試制度讓我這種投機份子多了一個機會,在政大企研攻讀碩士時讓我找到自己的興趣,並決定出國唸書。在碩士班時,我跟到現在已經過世的恩師周文賢老師,並從他身上學到各種數量方法技巧和程式撰寫技術。並在一些機構教授統計和SAS。之後在因緣巧合下,和一個故知取得聯繫,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當地一位老師合作一個質性研究專案。這兩個研究方法上的經驗在我申請劍橋碩士班時有很大幫助。

我當時自以為憑自己的工作經驗和條件應該可以直接申請博士班了。很遺憾,英國學校和美國學校一樣,對台灣學校是沒什麼感覺的。況且他們要收的博士生,都必須已經證明有作學問的潛力,最直接的就是發表紀錄或是一個知名學校的優秀碩士畢業生。台大和政大甚至新加坡國大都不是。我在劍橋碩士班的同學都是美國一流學校(e.g. Stanford, UCLA, NYU)或是英國一流學校(e.g. Warwick, LSE, Oxford)來的。進去才捏了一把冷汗,懷疑自己到底怎麼混進來的。我想,研究方法上的磨練應該還是有讓自己的CV看來較為不同。

進來以後要留下來才是痛苦的開始。第一天秘書就講得很明確,只有拿到平均七十分和一個指導教授的背書,碩士生才能夠留下來攻讀博士。七十分在英國就是distinction。這個平均分數建立在修習六門課程和一個一萬兩千字論文的成績上。英國的制度很黑箱,我到英國三年還常摸不清楚。但我那時下了一個我現在還認為正確的判斷:不能只依賴成績。因為成績是那個高深莫測的委員會決定的,誰知道最後分數是怎麼訂的。所以證明學術研究潛力才是關鍵。

我的作法就是把我第一學期修的課程的小論文改寫成為可以發表至國際會議的論文。在我的領域(策略),Academy of management (AoM)、European Group for Organization Studies、及European Academy of Management是最主要的會議,截稿日都是每年一月中左右。我三個都試著發了,結果三篇都上了。後來想想,可能是因為我挑的主題夠創新夠搞怪(the role of luck in strategy),所以會議評審想看看這個怪胎到底有什麼要說的。總之,我有學術發表紀錄了。在收到會議論文接受的同時,我也送出了我申請繼續攻讀博士的申請函。

第二個學期我做出另一個嘗試:在自家商學院發表。我以碩士身份投稿至商學院的給博士生的會議。這個會議是劍橋、牛津和華威(Warwick)合辦的。在PUSH一陣之後,終於被接受(由於碩士身份)。利用這個機會,我向自家教授證明我能教書。會後不少老師說我的發表非常流利和熱情。這的確就是我的目的。我當時的論文品質,不用以我現在水準來看,當時我就知道還不夠。但是我的題目本身(luck)已經有好些東西好講了。所以證明一個學生的積極,與展現教書實力都會有幫助。商學院要訓練出好的博士生,能送到FT前五十商學院才會加分。前五十商學院要的是全才,研究和教學是不能偏廢的。另一方面,這樣的經驗也對我現在有幫助。英國獎學金不多,我拿到教育部的、學校的和學院的,但加起來仍不是全額。所以現在在劍橋教書增加了不少收入和經驗。講課的機會就是當初稱讚我的老師給我的。

第三個學期就是專心完成論文。我老師算是商學院策略組的明星級教授 – 只有他有美國一流期刊的發表紀錄。搞定他是不是升上去的機會就大增了?這樣想沒錯,但這位牛津畢業的老師若有這麼好搞,也枉費我找他了。他在論文截稿的前一週,根據我寄給他的初稿,和我說:「你這樣大概沒搞頭了。為你好,趕快去申請別的學校吧。」那時大意的我,完全沒有任何備案。管他的,就繼續改論文,裝作沒看到。截稿前一天,他又看了我的introduction。他說這次比較像樣了,說他欣賞這樣的spirit。但又說分數不是他給,得等一個月才知道結果。經過一個月的煎熬,我還記得那是去年6/29,他寄信來說我過了。他就繼續對我進行這樣的三溫暖教育(大部分是寒冰徹骨的那種)直到現在…

現在看著自己寫這樣的文字,這麼的平靜自己也意外。當時真是無敵煎熬阿!念劍橋碩士那年和念博士的第一年真只有挫折+挫折+更多的挫折可以形容。但堅持下去,各位商博同志們,這是會過去的。以我老師送我的一段話作結,祝各位都能申請順利、順利畢業、工作順利。

“Despite all the romantic notions of pursuing a PhD (particularly in Oxbridge), most of the journey is pretty horrible. For everyone. It entails lots of set-backs, loss of self-confidence, financial worries... That's exactly how I experienced it. What defines the winners from losers in this 'game' is the ability of some to pick themselves up time and again, and to grab the bull by the horns (once more) and to continue the f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