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7

英國好臭


大家都知道在英國生活是處處充滿危險的,但是到底有多危險,你們可能不知道──跟你說,這裡連早晨出門上班時深呼吸一口清晨的空氣,都很驚險.

上個星期五早上,我一踏出門立刻一陣屎味撲鼻而來.我當時還很擔心,以為是自己家裡的味道,可是一路走到地鐵站,那股味道都一直追隨著我,這下我更擔心了──該不會是我昨天踩到狗屎吧?

可是一進入擁擠的地鐵之後,其他乘客的汗臭味讓我很快就忘記這件事了,到了公司也沒人提起這股味道.

到了下午,新聞才突然傳出來,說是歐陸吹過來的強風把"田園"的味道帶到英格蘭了.

這引起同事們一陣討論.

"喔,難怪啊,我今天早上聞到farm的味道."

"對啊,我還以為自己在countryside咧!"

死英國人,shitshit,在那邊什麼farm countryside的,害我聽了5分鐘才意會過來他們在講什麼.

旁邊有個完全狀況外的同事1號問我:"他們在講啥?"

"喔,就今天早上空氣中瀰漫著一股shit的味道啊,你沒聞到嗎?"

"ㄜ,好像有耶,有一股令人不是很舒爽的味道"

反應慢很多拍的同事2號這時也加入我們的話題:"你們說什麼味道啊?"

"ㄜ,就今天早上啊,空氣中有一股味道,嗯,那味道啊,Mandy說聞起來像shit."

死英國人,明明自己心裡也暗自同意,在那邊扭扭捏捏什麼!還cite我咧,好像這都不甘他的事一樣.

媒體用"惡臭"來形容歐陸飄過來的"歐羅肥"臭味,真是一點都不為過.在英國生活真的很辛苦,步步為營,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僅以學歷取得難易來比較國內外碩士學歷的價值了….身為留學生,連出門吸一口氣都不容易呀~嗚嗚...

新聞:

The Londonpaper

http://www.thelondonpaper.com/cs/Satellite/london/news/article/1157151412238?packedargs=suffix%3DArticleController

Telegraph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main.jhtml?xml=/news/2008/04/18/nsmelly118.xml

CNN (臭到連美國媒體都要來插一腳評論一下)

http://www.cnn.com/2008/WORLD/europe/04/19/london.stink/index.html

輕鬆一下好了....

最近英國金融業愁雲慘霧,先是去年股市突然爆跌,很多金融業的人自殺,再來是今年,到處都在裁員.

來講點開心的事好了!

最幸運的裁員事件

我西班牙語老師的朋友最近被裁員了,但是我一聽完她被裁員的故事第一個反應是"哪有這麼爽的事?"大家也一致說她超幸運.

這人上個月 突然想換換環境,改變一下心情,於是和她男友兩人決定搬到西班牙.兩個人一切都計畫好了,房子也租出去了,只差還沒跟公司提出辭呈.怎知當一切都就緒,她 打算向公司辭職時,突然收到裁員的通知.因為她不是主動求退,所以她收到一筆不錯的資遣費,讓她西班牙之行還沒啟程就收到大獎.

歡樂的慈善活動

金融業的人不只要常上gym,襯衫要配袖扣,還要熱心參加公益活動來減輕自己的罪孽.

我一位在某大投資銀行的朋友最近突然跟我說:"我下個月要去約會."

"真的呀?跟誰?"我當下很興奮,因為我不時勸他早點結婚,不要把青春賣給銀行.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難道是blind date?"

"ㄟ,不是,那是為了charity."

搞了半天原來他參加一個慈善活動,一人捐15鎊去參加這個慈善團體舉辦的party,總之中間還有一連安排,讓參加者認識異姓.

這是什麼慈善團體?關懷嫁不出去的或是宅男的春令救濟團體嗎?

研究報告必備:”China”, ”Emerging Markets”, “Asia”, “BRIC”

我們研究部門常常自嘲,研究報告或是簡報時如果辭窮或是不知道自己在講啥的時候,只要加上”China”, ”Emerging Markets”, “Asia”, “BRIC”…之類振奮人心的字眼,大家就會點頭表示贊同,即使你的報告都是抄來的.

反正大家都是抄來抄去,圖改一下就說是自己的.我們之前甚至看到某個在業界如同神一般,D開頭的投資銀行新產品presentation居然有兩張圖是完全從我們的presentation原封不動複製過去的,那圖表還是我做的.雖然被盜用應該是蠻不爽的事,可是我心中居然有點飄飄然.

我們公司某分析師那天上班時突然跟我跟我說:"我今天買了xx銀行出的新興市場ETF

我很好奇的問:"為什麼?"

該分析師很認真的回答:"經過6年多,我終於開始相信自己這幾年來在電視上講的那堆屁話了(I finally start to believe in all the crap I say for the last 6 years

Advisers 'told migrants to lie'

一個BBC記者偽裝成想要申請英國HSMP但是薪水不夠的外國人,到一家專辦移民以及工作簽證的律師事務所尋求諮詢(很有蘋果的味道),
這位律師建議她自己設立一家空殼公司,然後用空殼公司的名義開薪資證明,從空殼公司匯錢進她的個人帳戶製造現金流.

另一個律師事務所則建議這位記者,從她本國找到一家公司願意為她開薪資證明,而且光找到這樣一個公司還不夠,她還得確定有人接電話,確認她在這家公司工作.(這記者可以去當FBI了)

當然事後新聞傳出來,律師事務所故作驚訝地說:"怎麼可能?一切是誤會啦!我們從沒這麼說過."

全文請上BBC: http://news.bbc.co.uk/1/hi/uk/7344493.stm

如果我有這麼多錢跟這麼多精力去搞個空殼公司,我幹麻不留在自己的國家正正經經開個公司賺錢算了,還要在國外偷偷摸摸,給人家欺負.
這麼費心,在異地換得到工作簽證換不到尊重,這是我自己身為"外國人"的一個想法.

如果你正在辦HSMP,被那些八股的規定搞得快發瘋,換個角度想想Home Office的立場,該怎樣清楚明瞭而且證據充足地呈現你的資料,以免花了幾百鎊最後被人家當騙子.(沒過是不會退費的,歡迎你申請review可是請另外繳費)


2008-04-26

準備好了嗎?面對這樣的「榮景」

台灣的經濟前景在總統選後便在全球經濟一片悲觀低迷的氣氛中顯得一枝獨秀。這樣的榮景更在這幾天中國地產業者訪台的事件中達到高峰,或至少是主流媒體所營造的高峰。台灣的榮景是尚未實現的事,以下分享一個已實現和褪色中的「榮景」供參考。

天下雜誌在今年初推出了一個有關倫敦的專題。他們講到了資本開放、人才開放和市場開放如何塑造了新的世界之都,證據就是倫敦屢創新高的豪宅及地產價格、多元匯粹的高技術人才,以及重執世界金融的牛耳。他們沒有講到的是一般倫敦市民的生活,還有去年底「榮景」不再所改變的一切。以下以倫敦的房市為例說明倫敦「榮景經驗」被遺漏的後半段故事。

自從倫敦的榮景開始,房市平均價格上升了至少五成。2007年底,倫敦一個適合一家四口居住的兩房公寓平均價格約由40萬英鎊(約折合台幣兩千五百萬元)起跳,熱門地段可以飆漲到60-80萬英鎊。倫敦上班族稅後平均年薪約兩萬英鎊。換言之,對一般倫敦居民而言,不吃不喝20年才能買一間棲身的公寓。另有數據指出2007年首次購屋者只佔房市交易的15%。去年底的景氣逆轉讓問題更加惡化,今年貸款銀行開始要求首次購屋者必須要繳納兩成的自備款,有些機構甚至直接拒絕所有首次購屋者的貸款申請。媒體和專家們直到榮景褪色後才「發現」榮景所帶來(即使一直都存在)的社會衝擊。

倫敦前幾年的榮景吸引了大量外國移民。據估計,倫敦金融界約有半數勞工並未持有英國護照。炒高倫敦房市的不只是那些在海德公園旁買下天價豪宅的俄國能源商人,金融界白領工作者動輒數十萬英鎊的年終紅利才是真正的元兇。他們從來不受國籍的限制:金流往哪裡流,他們人就跟上,當地國也只會張開雙手歡迎他們的「叛國」。倫敦榮景結束,杜拜、東亞和南美自有其棲身處,同時他們還可以坐領英鎊房租。榮景後所發生的問題和他們無關。高技術人才永遠都在「榮景」的圖像中,不論這個榮景在哪。

但不是所有被吸引來的移民都是高技術移民。低技術移民是那群真心將倫敦當家園,留下來接受「榮景後」衝擊,卻被當地居民指責最力的一群。研究指出低技術移民往往傾本國家族之力在倫敦置產,英國當地中產階級單打獨鬥的結果當然在房價飆漲的過程中敗退;另一方面,這些低技術移民多以廉價工資排擠英國當地居民的工作機會,使得英國中下階級的處境更加困難。明明高技術與低技術移民都對英國房價飆升有責任,受到指責的多半是那些留在英國承受榮景後蕭條的低技術移民。相對弱勢的中下階級從來不在「榮景」的圖像中,不論他們從何處來。

榮景還會吸引金流和投資,所帶來的影響就是貧富差距的擴大。名目等值的資產對富人和窮人的心理價值不同。富人相對不擔心投資的損失而願意進行投資;窮人因潛在的投資損失對其財富絕對值傷害較大而避免進行投資。於是富人將「更可能」利用投資賺到更多的錢;窮人因為避免投資,其資產在名目上就算沒有縮水,也會在富人變的更有錢的過程中變的相對不值錢。簡言之,富人更富,窮人更窮是發生在一個榮景中再自然不過的循環。遺憾的是,榮景過後的貧富差距正向循環仍然存在。在榮景時,房地產對倫敦的富人是筆好生意:各大銀行捧著錢來讓富人借,連購屋後出租的計畫都有專人幫富人擬好。換言之,富人購屋是投資;窮人碰到的情況截然相反:沒有資產保證又沒有高所得,銀行當然不願意借錢給窮人或是首次購屋者。但是金融界人士很「體貼」的為這些窮人設計了其他商品:次級房貸就是以更高的房貸利率去對那些相對沒有償債保證的購屋者貸款。這在「榮景」時尚可行,當去年年底的榮景褪色時,次級房貸風暴馬上現形:當繳的本金利息現值比買的房子現值還要高時,為什麼當事人還要繼續繳房貸?諷刺的是,現在倫敦房市還挺熱絡的。榮景並沒有給窮人任何機會 - 榮景後他們還能保住工作就不錯了;對富人來說俯拾皆投資標的 - 榮景有無只代表投資機會的多寡。

「榮景」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論述。如何學習他人經驗以成就自己的榮景是個重要的問題。從英國的「榮景經驗」看台灣「榮景」的現在進行式,至少有三個問題也同等重要:這「榮景」是誰的榮景?誰從中得利誰又從中受害?榮景過後收爛攤子的又是誰?倫敦的「榮景經驗」並不獨特:以上討論的現象都在經濟史上重複發生過,社會科學家也有眾多理論解釋類似現象的前因後果。對照倫敦的「榮景經驗」,如果開放外資、開放人才和開放市場是新政府既定政策,我們沒有理由否定台灣的「榮景」就在不遠處;但同時我們也一樣沒有理由否定那些發生在倫敦,「榮景」引發的社會衝擊不會在台灣發生。面對這樣的「榮景」,你準備好了嗎?

2008-02-10

金融業新星Jérôme Kerviel



最近全世界金融圈出現一個明星,天天被討論,Facebook上還有他的fan clubs

一般的邏輯是:此人肯定有什麼創舉,大概是什麼德意志銀行史上最年輕CEO,或是什麼基金經理人創下驚人的報酬率。

在這個笑貧不笑娼的產業,最近被眾人奉為"神"的,是上週害法國興業銀行整個挫屎的交易員Jérôme Kerviel(柯維爾)。

星期二早上同事打開Financial Times的網頁,馬上發出一聲驚嘆。短短一小時內,我們紛紛從各處收到相關的新聞,研究報告,搞笑的照片

(附圖:Reaction from Soc Gen risk manager that lost 5bnCombien(法文):你說多少??!!來源:我幸災樂禍的主管)









如果沒發生這件事,我還不知道這間法國的投資銀行Societé Générale中文翻譯叫「興業銀行」。順帶一提,英國人因為不會唸這個銀行的名字,所以幫他取個暱稱SocGen

英國霸菱銀行的李森當場黯然失色。

發生這麼嚴重的醜聞,我們公司卻充滿了愉快的氣氛。

一方面是因為興業銀行在某些產品上和我們是競爭者的關係;

另一方面是因為大家在聽到一項世界新紀錄的時候,心情難免很振奮,更何況人總是喜歡聽到別人很悲慘的遭遇。如果今天新聞是某交易員一天為高盛賺了50億歐元,我們只會嘆著氣順便酸一下說:"對啊對啊,那是高盛嘛!搞不好明天就倒賠回去了。"

G看完新聞,鬆一口氣似地說:"Ok, ok. 也許我的研究報告做得不是很好但是至少我沒有賠50億歐元啊!"還很認真的打算把這個事件當做下次和老闆談判加薪的籌碼。

當天同事們開始在Facebook上尋找Jérôme Kerviel,發現還有他的Fan Club,其中一個Club叫做"如果50億人加入,就可以拯救Jérôme Kerviel的生涯。"

我當然也不免俗地加入Facebook上眾多假Kerviel的其中一個,還意外發現我跟這個假Kerviel有共同的朋友。

報導不斷強調他是個”modest trader””rogue trader”,可是內行人一聽就知道,可以幹下這麼大的案子,絕對不是等閒之輩,所以他在Facebook上紛紛被奉為”hero””genius”…

據說他是為了在發放紅利前衝高自己的獲利,以拿到更好的紅利,所以才無所不用其極掩飾自己的損失部位,結果反而越滾越大。

也有謠言說,其實他"只"賠了10億歐元,其他40億歐是興業銀行次級房貸風暴的損失,所以他剛好變成代罪羔羊。

即使他"只"賠了10億歐,這個損失還是足以和前紀錄保持人李森並駕齊驅。

讓他整個人"神化"的主要原因是,他居然可以閃過銀行裡的層層風控,一直到賠了50億歐才被抓包。其實這也沒什麼神的──這是法國人的銀行嘛!我都可以想像風控主管邊跟大腿上的秘書玩親親,一邊核准交易的景象。

另外有關法國人的笑話說,他會輸這麼多錢都是因為這個法國交易員"每週工作30小時而導致無法承受的壓力"(詳情如下)。

FRENCH TRADER WAS FORCED TO WORK 30 HOURS A WEEK

FRIENDS of rogue trader Jerome Kerviel last night blamed his $7 billion
 losses on unbearable levels of stress brought on by a punishing 30 hour week.

Kerviel was known to start work as early as nine in the morning and still be at his desk at five or even five-thirty, often with just an hour and a half for lunch.
One colleague said: "He was, how you say, une workaholique. I have a
 family and a mistress so I would leave the office at around 2pm at the latest, if I wasn't on strike.
"But Jerome was tied to that desk. One day I came back to the office at
 3pm because I had forgotten my stupid little hat, and there he was, fast asleep on the photocopier.
"At first I assumed he had been having sex with it, but then I
 remembered he'd been working for almost six hours."
As the losses mounted, Kerviel tried to conceal his bad trades by
 covering them with an intense red wine sauce, later switching to delicate pastry horns.
At one point he managed to dispose of dozens of transactions by hiding
 them inside vol-au-vent cases and staging a fake reception.

這個故事給了我一個啟示:

如果你年薪只有7萬鎊,就不要去租每個月2,000鎊的公寓。

還有,我一周工作50小時,難怪我每天累得像狗一樣應該當作下次加薪的籌碼….

<此案件尚在審理中,若有不實或是過時之內容,作者概不負責。>


辦公室狂想 Office went nuts


“Your call is very important to us. Please wait while we argue who should take your phone call.”

“Our office is open from 9 to 4, Monday to Tuesday.”

“Casual Friday被取消了沒關係,我們可以改成Casual Monday

不好意思,今天是星期五但是我們還是穿套裝,因為我們公司沒有dress down Friday。感謝你來面試,歡迎你加入我們公司!"

“Lunch break? Do it in your own time.”

“17 January 2008. Mandy leaves at 6, smiling. Work ethics fails.”

“Hang on there! You only have 50 more weeks to go before Christmas!”

“Anyway. Fundamental is bullish.”

“You know, the demand from China, India…” “Oh, yeah! You’re right!”

“Our recommendation is: Buy high, sell low. What did I just say? Buy what sell what?”

“We have a little game here. During the whole investment presentation today, you can not say the following words: China, India, Russia, Emerging markets, Asia, BRIC…and it has to be more than 20 minutes. Difficult, huh?”

Boss: “How is your research going?”

Analyst: “I am trying to become friend with Paris Hilton in Facebook but failed. Would you suggest me go for Britney Spears instead?”

Dear colleagues,

Please note we’ve subscribed for a new commodity research database. You can now log in: www.people.com/. This database contains all the resource you need for daily research.

ID: ETF_SECURITIES

Password: HELLO_CELEBRITIES

Best regards,
Mandy

老地方:東北料理


10 April 2008更新: 據說最近換廚師了,口味變很多,而且變貴變小盤,沒有粗飽的感覺了.所以點菜請自行斟酌....
02 August 2008更新: 老地方在Liverpool Street附近開分店囉!聽朋友說跟以前一樣便宜,一樣大碗...


這是個恐怖的地方-

第一,你必須排隊排很久-除非你認識老闆。

第二,你必須有飽到三天不想吃飯或是吃到想吐的心理準備,還有你吃完之後絕對會想要散步個30分鐘。

第三,如果你不幸坐在入口附近,你必須承受排隊的人盯著你的食物口水快流下來&希望你趕快吃完趕快滾的表情。你要學會神定氣閒,面不改色的繼續吃繼續點菜。

在這裡吃飯讓我想起大學時代預算有限下慶功宴的聚會地點-香橙,只差老地方不是吃到飽。口味極重+價格公道,所以吸引許多華人,服務生接電話更是直接講中文。如果開在台灣,這餐廳大概會是大學球隊男生練完球後常常聚會的地方。

[必點]

羊肉串:烤羊肉混著茴香的味道,這就是我最愛的新疆烤肉串,也是此行的主要目的啊!也有牛肉串,可是個人覺得羊肉串才是最經典的!

羊肉串 照什麼照,幹!

炒四季豆:這裡的炒四季豆辣味很有勁,下飯又有飽足感。放眼望去,幾乎每一桌都有這一道菜。

蘆薈水:雖然不過是一瓶飲料,不過對於清除油膩感很有幫助,所以很建議點一瓶來喝。

[特色菜]

夫妻肺片:當前菜非常合適。坦白說,光吃夫妻肺片加炒四季豆配白飯就已經有飽足感了。缺錢又嘴饞時真的可以考慮來這裡大飽口福。

醋溜白菜:這是我第一次吃這道菜,醋味蠻有意思的,青菜也很豐富,有白菜、扁豆、紅蘿蔔。在此我想強調一下,這道菜才3鎊!雖然人家說這道菜成本並就不高,但是在倫敦外食花3鎊可以吃到這麼大盤的菜,真是感人肺腑啊~

醋溜白菜

小雞燉茶樹菇:這麼不健康的一餐突然多了這道有點養生味道的一道湯,感覺就不是這麼有罪惡感了。整鍋的雞肉(雖然骨頭居多)跟茶樹菇,在吃得快吐的當時突然上菜,心情真是又煩躁又驚喜啊!

小雞燉茶樹菇

乾扁肥腸:煩躁感達到頂峰。這是我們最後加點的一道菜,送上來的時候全部人傻眼,當場決議打包帶回去當明天午餐。這是很適合下酒的一道菜,可是當主菜真的會肥死人。為了沖淡它的油膩感,我們在家吃的時候還得配粥才吃得下去。
乾扁肥腸

[價位]:每人9~13鎊(包含蘆薈水,但是點菜技巧不好或是太貪吃的話很可能會超過)

[訂位]:10人以上才可以定位。假日和週五不接受訂位。10人以下的話如果你是老闆的朋友就可以定位(媽的!)

[餐廳資訊]:


Bethnal Green 本店

Tel: 020 77298388

Location: 261 Bethnal Green Road, E2 6AH。在地鐵站Bethnal Green stn. 和Liverpool Street stn. 中間,公車8號直接到門口

Opening hours: 下午4點後開門,通常營業至12點

Liverpool Street 分店(朋友大力推薦)

Tel: ??

Location: 88-90 Middlesex Street, London, E1 7EZ




Hakkasan Chinese Restaurant


前天公司聖誕趴踢,結束後我莫名其妙被主管shortlist一起和我們重點客戶吃飯,我覺得一定是因為我很正(羞~個屁),於是我們到客戶指名的餐廳Hakkasan去用餐.

HakkasanWagamma創辦人設立的餐廳,據說得獎無數,我居然在Wiki上面找到它的介紹http://en.wikipedia.org/wiki/Hakkasan(一定是自己寫的).

打著中國菜異國料理的名號,我沒有任何異議.要是哪個死外國人跟我說這個"中國菜好吃又道地",我肯定會把他的頭巴下去.因為這個不是中國菜!!!

Anyway,反正他也沒號稱自己是authentic,他號稱是fusion,所以我就不跟他計較.

食物整體來說差強人意,雖然不到驚艷的程度,但還算別出心裁.

裝潢和氣氛是這裡的重點,很適合公司聚會應酬場合,或是一群朋友聚餐,但對情侶來說有點太熱鬧了.

不過我大概是在party時喝了太多酒,胃口不太好,而且一張嘴一直吱吱匝匝停不下來.還沒喝醉的時候話就已經很多了,喝醉的時候連自己3歲時發生的故事都可以拿來講.

至少我發現一件事-我喝醉的時候英文變得很流利,而且各種其奇怪怪的口音我都聽得懂這算是今天的一大發現.


[特色菜]

一瓶400多鎊的香檳和一瓶200多鎊的紅酒:有特色到叫你痛哭流涕.如果不是別人買單的話這輩子大概沒機會喝.

香檳焗鱈魚:不知道為何外面包了一片葉子,吃起來不是很方便,不過魚肉很嫩,調味也很特別.看歐洲人用筷子笨拙地吃滑溜溜的魚肉,感覺真是有趣呀~


[其他]

油飯:很久沒吃油飯,吃起來心情特別好.但坦白說跟太子油飯味道好像沒啥差別.

中式煎羊小排:配上蘇梅醬和香料,味道的確不錯,羊肉鮮嫩多汁,.

三式齋拼:春捲和豆腐偽裝成的港式點心,味道不是很可口

茶香燻雞:肉很乾,其他就不想多說了.一樣的錢我寧可吃"文興"的烤全鴨,俗又大碗.


[結論]雖然品質不錯,但是真的不值得花這麼多錢去吃這麼平淡的一餐,不過如果公司聚會要選地點,建議你可以提議Hakkasan,享受一下他的氣氛以及吃飯不用出錢的樂趣.

[平均消費]每人40~50鎊(不含昂貴飲料或酒類。如果點那瓶瘋狂香檳的話,光是酒的平均消費就每人40~50了)

[餐廳資訊]
Tottenham Court Road

Address: 8, Hanway Place, Bloomsbury, London

Tel: 020 7927 7000

Google查不到的東西: French victories


連上: http://www.google.co.uk/

輸入: French victories

接著點選 “I’m feeling lucky”

你會看到….

“ Do you mean: french military defeats ?”

這還不是高潮....高潮在這個網站的內容....

於是你進入這個網頁: http://www.albinoblacksheep.com/text/france.html

法國人就算沒參戰也輸...唯一參戰贏的那次是跟自己法國人打的仗

這還是法國同事自己show給我看的...雖然我心中暗自同意,但是礙於禮貌不敢笑出來....

保齡球之夜的垃圾話集錦

那天主管N突然心血來潮,說星期四要研究部和法律部門全體一起去打保齡球。

從一早N就一直抱怨自己上週扭到腰,到現在還隱隱作痛。

於是就有了以下的垃圾話集錦。

『你少在哪裡找藉口了,你是不是還要說你昨天沒睡好脖子痛?你以為這樣講輸球就不丟臉嗎?』我突然發現新來的律師D很毒舌。

『啊!這湯好燙,我燙到舌頭了。等一下會影響到我打球!』

『我今天早上刮鬍子不小心刮傷臉了。』

『我背好痛。公司椅子很爛ㄟ!』

『這是disco嗎?』D指著路上一個閃閃發光的腳踏車騎士,全身上下跟整台腳踏車掛滿反光的設備,還有一閃一閃的燈。

『恩,有時候還是低調一點不要被注意比較好。』律師F若有所思的說。

『你看,自從英格蘭全面禁止市內抽菸之後,我才知道全倫敦有多少人抽菸。』

『對啊,全部都跑到pub外抽了。』

『很多pub在室內禁菸之後都被逼著不得不換地毯。太臭了以前反正整天都是菸味,現在再也遮不住了,非換不可。』

Mandy已經在家偷偷練習保齡球很多天了。』D出賣我。

『喔?怎麼練?』

『我家裡有Wii

WeedMandy,妳下星期才要去阿姆斯特丹,現在就已經開始練習抽大麻啦?』

『聽說現在很多電影院把收入降低的理由怪罪到computer game上。如果一齣電影上檔的時間剛好卡到computer game上市的日期,電影收入通常都很悽慘。』

『你可以想像這些人賺多少錢嗎?還有Facebook的創辦人。』

『我們現在一起出來,萬一路上遇到爆炸案,明天ETF Securities就慘了。』

『對啊,asset under management will crash。公司會倒閉。』

『恩,我們應該跟大老板G建議一下。』

『下班後不可以一起出去。』『不可以住在附近。』『不可以搭同一條地鐵線。』『應該多設幾個辦公室,大家分開上班。』『還要輪班。』

『我週末要去買新的床墊。』

『喔?』

『我之前買了一個床墊花了我900鎊,結果超難睡,我整個人陷在裡面,連翻身都不能翻,半夜都要醒來翻身。』

『我之前犯了一個大錯誤。我買了IKEA的床,所以現在只能買IKEA的床墊。』

IKEA的好睡嗎?』

OK啦!』

『那就不能算是一個大錯誤。』

『好的床墊很重要。我女朋友要怎麼擺設家裡我都沒意見,唯一我不能妥協的就是床跟沙發。』

『我也是。可是女人很奇怪,買了沙發又要買一些很貴很容易髒的坐墊,然後不准我坐在上面,不准弄髒。』

『我老婆也是!真是受不了!我都得把坐墊拿起來才能上沙發!真是多此一舉。』

Mandy,妳是不是也這樣?』

『我我沒有權力改家裡的擺設

『恩,很好!』

球賽一開始就看到N,F,D矮矮的三個人在球道前開始作伸展運動,蓄勢待發,

打的好的時候大家就一張臭臉,打的爛的時候你轉頭看到一堆笑臉迎著妳,真他媽的有夠競爭啊~

Well done!』『It’s so bad that it’s good!』表示你打的很爛,太好了!

然後還看到同事們表演一些奇怪的舞,以彰顯自己很強。

晚上10點半,我們三個研究部的很可憐的先告辭,因為隔天早上要早起到公司作定價,

一走出餐廳,G開始靠北:『我不敢相信他們有臉對我們說掰掰,因為他們明天不用早起到公司!去死吧~fERFE#$Y$#%#$...

於是我知道自己又回到現實了。明天又是臭臉工作的一天,所以我格外珍惜這個晚上。



2008-01-29

不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成功是好事,而人都喜歡向成功者學習。但成功者不一定值得學習,追尋成功者的腳步甚至有可能是誤導。

想像一個俄羅斯輪盤遊戲。左輪槍的六個彈膛中只有一個有子彈,如果玩家小明能往自己腦袋開一槍還活下來將獲得一百萬。我們都知道小明將有六分之一的可能將當場斃命,有六分之五的可能獲得高額獎金,但這不是這個思考練習的重點。重點在於我們在現實中只能觀察的到一個結果,而光就所觀察到的結果來評斷事件會有偏差。人們常說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就是在說明評估任何結果都必須要考慮其他可能發生事件的成本為何。在這個例子中,小明賺到一百萬的「成本」是他有六分之一的機率會斃命。若將這點納入考慮,隔壁老王朝九晚五賺到的一百萬和小明賺到的一百萬是不等值的。換言之,名目價值相同的一百萬,老王的一百萬要比小明的一百萬值錢。

小明如果嚐到甜頭繼續玩俄羅斯輪盤,我們都知道他遲早會爆頭。但如果玩遊戲的小明夠多,總有幾個小明會活下來口袋麥克麥克。這和買樂透的人夠多總會有人中是類似的道理。只是買樂透的玩家不會有超過成本的損失,而小明所面臨的是被爆頭的風險。把俄羅斯輪盤擺到投資領域,我們不難想像倖存的小明不只口袋滿滿,他的「經歷」更會被眾多財經記者和研究學者奉為投資者的表率,以讓大家仿效。當然,沒有報導會要大家模仿小明爆頭。掌握時機、眼光精準、堅毅不拔多半是報導的重點,連小明自己都開始相信他是因為自己的能力才沒有被爆頭。可惜我們聽不到那些被爆頭的小明的聲音。

以上還是現實的簡化。兩種特質讓真實世界的俄羅斯輪盤更詭譎。首先,我們常常忘了自己其實是在玩俄羅斯輪盤。小明玩了幾次都沒有被爆頭以後,開始以為不被爆頭才是正常的。這就是所謂的黑天鵝問題:英國古早只有白天鵝,英國人根據長期的觀察和歸納建立了「天鵝是白色」的知識,直到探險家到了澳洲發現了一隻黑天鵝為止。根據觀察和歸納所建立的知識是不可靠的,一個新的觀察就可能讓長久建立的知識崩毀。而在小明的案例,就當他開始覺得沒有被爆頭才是理所當然而加碼投資時,這就是他最容易被「黑天鵝」爆頭的時候。

第二,現實中的俄羅斯輪盤沒有清楚規則。只要會基本機率的人都瞭解小明參與的基本俄羅斯輪盤規則是什麼,但現實中沒有人知道我們面臨的遊戲規則究竟為何。我們只看到有錢人的誕生,忽略了他們所承擔的風險,更不去關心那些一路上被爆頭的輸家。現實的因果機制我們觀察不到也罷,人們對可以觀察的到的現象也如此偏頗對待,難免常身在俄羅斯輪盤遊戲中而不自知。

在現實我們只能觀察到一個事件的發生,但這個事件其實還伴隨著無數個可能發生的事件。評估任何結果都要考慮其他可能發生事件的成本,你所付出的保險或是避險成本就是為了面對某一些可能發生的事件。沒有發生不代表不會發生,事後感嘆避險成本的浪費是不必要的舉動。值得仿效的成功者是有長期穩定表現的人或組織。快速竄起的新星雖不必然是快要被爆頭的小明,但如果其明顯的忽略所下的決策背後所隱含的來自於可能發生事件的風險,他可能風光一時,(如果母體真的夠大,甚至可以找到幾個成功一世的小明)但不是值得仿效的對象。當然,就算你明白以上的道理,看著周圍的小明不停吃香喝辣還是難免會有嫉妒之意,這是人之常情。只是別試著去提醒那些小明,他們只會把你的智慧當作輸家的抱怨。

2008-01-08

由投名狀看歷史解釋

歷史是弔詭的,因為我們無知。在全知之眼下,歷史是不會有矛盾的。很遺憾,人類的本性試圖欺瞞我們不是無知,對所有的事件與現象我們總要找出個「道理」來解釋其原因,甚至認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就是真理Truth

真理Truth或許永遠難以定案,但真實truth可以有很多個版本。每個人都會根據其經驗與背景賦予所關心的現象一套詮釋。這個詮釋能多合情合理,多半與該詮釋能在社會上所引起的共鳴有關。近期電影「投名狀」所影射的歷史背景或許是個很好的例子。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客張文祥於官署重地被公開刺殺,刺客張文祥當場束手就擒。這樣的大事引起了各方的關注,並且需要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來對各方交代,至少包括清廷、受害者家屬及社會輿論。對「刺馬」這事實的詮釋至少有三個版本。

欽差大臣審理所得出的官方說法為馬在任浙江巡撫時剿滅海盜甚力,張文祥本為海盜一員,因為僥倖躲過馬的圍剿,後又因故攔馬轎申冤未果,在友人激將下挾怨刺馬。這樣的說法問題重重難以說服公眾輿論,清廷也感到難以置信。於是清廷換了一批審案大臣,派任曾國藩和一位素有清譽的官員前往調查本案。即便如此,審理出的結論仍是相同:張文祥勾結海盜,挾怨報復。慈禧只得依了這個判決,將張文祥凌遲,並剖心祭奠馬新貽。

官方說法難以滿足輿論的好奇心,投名狀電影中的情節於是成為刺馬案中民間流傳的真相版本。馬新貽實為一敗軍之將,剿滅海盜不力反為山賊所擒,但在偶然中與山賊頭目義節金蘭。數年後馬重新回到官場並尋法將義兄弟招安,豈不料馬竟然與嫂子私通,事發後竟謀殺義兄弟。張文祥實因瞭解事情來龍去脈,根據結義誓詞刺殺馬新貽。馬是一個投機取巧的腐敗官吏又是個背棄兄弟的罪人,實乃死有餘辜。這樣的真相於是取代了官方說法,成為輿論對刺馬案的理解。

歷史學界對刺馬案早有不同於官方說法與民間輿論的新解,簡言之,刺馬案與湘軍在南方的勢力有關。官方說法的主要問題在於,沒有證據說明張文祥的確曾為海盜,而全案審理過程又有諸多違反常理之處,比如說結案大臣不回京述職竟直接告病還鄉,以及評論為何採納張文祥的供詞時使用「尚屬可信」。而民間說法的疑點有三。第一,馬新貽在就任前時有清官名譽,兩江總督一職乃慈禧親自指派並面授機宜。第二,假設民間說法的確揭露了馬的醜事,為何馬的家人與親信持續抗告並拒絕在「體面的」官方說法上簽字。第三,民間版本在官方版本定調後戲劇化的於各方出現,版本描述之齊一讓人懷疑這不是巧合而是有系統化的散佈。於是歷史學界為刺馬案翻案:馬新貽實觸了湘軍既得利益的大忌,刺馬案實為一政治謀殺。

湘軍乃在清廷任官的漢人為對抗太平天國所建立,以曾國藩為代表。太平天國本身的歷史意義在學界就有南轅北轍的見解。比如說過去多半認為太平天國具有革命性,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孫文對洪秀全的稱譽,或是湖南革命份子對湘軍統領曾國藩的詆毀。但近年的研究開始將太平天國詮釋為一民亂,其組織原始,制度紊亂,是一個迷信、不理性與退步性的未成熟政體。太平天國的特質,使得如曾國藩這樣的儒生無法視其為一個延續道統的漢族政權,並竭盡心力招募民勇來協助初期屢戰屢敗的清軍對抗太平天國。這也可以從被太平軍圍困的城池往往拒絕投降,被攻破時城守也寧可自殺殉城而不投降得證。

太平天國的失敗和湘軍體系有很大關係。這裡姑且不論交戰過程,但太平天國被剿滅的結果很明顯:以南方漢族為主力的湘軍掌握了長江流域,並成為清廷的心腹大患。另一方面,清廷於作戰時無力支援湘軍,曾國藩等人只能就地補充軍隊。這短短的一行字代表了眾多的屠城掠奪,湘軍體系的殘酷性往往因為其佔據了所謂的正統位置而被忽略不提。而其中代表的例子就是攻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時的一道命令「三日不封刀」。太平天國的經濟體制採用共有共享集體上繳的天庫制,即使太平天國的領導階層腐敗而公然將天庫當作私庫,天京照理說也應蓄積相當份量財富。而此財富在曾國藩報告中的一句話所淡然交代過去:「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這即為對刺馬案翻案說法的歷史背景,慈禧對馬新貽的面授機宜很有可能是交代馬去找出湘軍吞沒的這筆財富。

有了這樣的背景描述,不難得出深入湘軍虎口的馬新貽多半凶多吉少的結論。馬新貽越認真的查,他離死期就越近。但要怎麼讓他死的原因能杜輿論悠悠之口,又能讓清廷瞭解湘軍的立場以免之後無窮無盡的調查,刺馬案的故事版本於是變成了一個說故事的頂尖之作:戲劇化的義節金蘭情節讓故事中的馬新貽出場不再這麼荒唐;抹黑馬新貽的私德以滿足民眾的好奇心;最後加之以荒謬的官方說法向清廷明示:不吃這一套就內戰。輿論的確被滿足了,刺馬的故事版本成為清末四大案之一;清廷也的確瞭解這嚴峻的回覆,湘軍體系繼續在江南茁壯並擴散。其幹部不僅成為晚清舉足輕重的人物,如李鴻章、左宗棠;更成為日後清末各地軍閥的骨幹,對民國初期政局影響深遠。

以上三個版本對刺馬案皆有一套詮釋,那個是真理Truth?我們或許永遠不能知道。但人們會接受哪一個版本的真實truth和時空背景深深的相關:當時的輿論接受戲劇化的版本,並認為那才是真實;而有了更多資訊的我們反認為湘軍幹部可能才是刺馬案背後的藏鏡人。除此之外,刺馬案的故事版本也體現了權力的角色。作者篩選了人們所能得到的資訊,若其詮釋被其讀者所解受,作者就進而為這些讀者定義了合情合理的知識。這樣的影響力即是一種權力。比如說,以上的提供的資訊來自我的篩選,透過我認為合理的方式來呈現。即使這中間沒有任何一絲惡意,讀者若接受我的詮釋,並相信我所相信的故事版本,這就讓我有了影響力甚至權力。對事件解釋的本質有了這樣的理解,就必須要對各種解釋抱持的更懷疑與更多元的態度。

2007-11-23

科學革命的結構

Image of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孔恩(Kuhn)1962所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在科學哲學與歷史(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領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此書所得到的讚美和批評可以等量齊觀。《科學革命的結構》用寓建設於幻滅的循環來描述自然科學的演進。科學的演進可以分成三部曲。首先是「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科學家們在共享同一個典範下的社群中分工解決典範所指引的謎題 在此時期科學的累積和進步最為明顯。但也就是這樣的常態科學會導引一個典範找出自己的不完美之處 科學家會在細緻化的研究中發現越來越多典範所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anomalies)。很多科學家會把異常現象歸因自己實驗的缺陷,或是把他視為典範所指引的另一個謎題(puzzle)。但是有部分的(尤其是年輕剛入行的)科學家開始質疑原有典範,並開始尋找新典範。當異常現象累積到一個程度,常態科學告一段落而科學革命時期開始:科學社群對典範的態度從少部分科學家的質疑變成百家爭鳴的辯論,直到新典範開始有能力「說服」大部分科學家改宗(conversion)為止。得到新一代科學家認可的新典範重新建立常態科學的各種規矩 謎題方向、答案格式以及社群規範,並重新開始另一個循環。孔恩利用了自然科學發展的例子,尤其是天文學(e.g. 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論至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論)與物理學(牛頓物理學至愛因斯坦物理學),來反駁過去對於科學發展乃是線性累積並不斷進步的看法。孔恩的研究一開始想要理解的是一個矛盾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這位在眾多學科都留下深刻影響的智者,會在物理學說了這麼多荒謬的話呢?還有為什麼亞理斯多德的物理學可以支配人心兩千年直到牛頓力學的誕生?

孔恩利用典範(paradigm)這個概念來理解這個問題。關於典範一詞所遭受的批評可以說是最多的,而其他學者斷章取義或是另加詮釋也自不在話下。對孔恩來說,一個典範就是一個科學社群成員所共享的「東西」,反言之,一個科學社群即由一群共享一個典範的人所組成。這個「東西」可以被理解為這個科學社群所使用的特定共通語言、共享例證(exemplar)和共享世界觀。這個典範透過科學教育(如教科書)的方式讓學子們熟悉,並成為進入該科學社群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共享典範也決定了什麼樣的研究問題及成果能夠被該社群所接受。簡言之,典範定義了該社群所能看到的現象與所期待的答案。

瞭解一個科學社群所謂的重要研究問題以及他們所提出的答案的先決條件是瞭解他們的典範。換言之,要能理解該典範成員所使用的語言。孔恩回答亞里斯多德矛盾的線索在於他的偶然領悟 當他在1947年夏天反覆翻閱那本他認為全部是錯誤的亞里斯多德物理學時,突然發覺他能讀懂這本書了。他知道亞里斯多德為什麼問這樣的問題,也知道他的回答為什麼「合理」。換言之,孔恩戲劇性的學會從亞里斯多德的「典範」或「語言」來看亞里斯多德「所能看到」的物理現象,過去認為荒謬的語句立刻變成合理的了。

孔恩在科學史上的重要貢獻就在於利用典範這個概念來描繪自然科學演進的過程。共享一個典範的科學社群成員會不斷的遵循該典範來細緻化他們的研究,這也就是所謂的「正常科學」時期 科學在此時有明顯的累積性和進步證據。眾多科學家窮畢生心力去回答根據該典範所指引的謎題。但隨著研究問題的深化與細緻化,很多與典範相衝突的異常現象會出現 原有典範所期待的謎題答案沒有出現,甚至和原有典範產生矛盾。越來越多原本屬於該社群的科學家開始發覺他們共享的典範可能哪裡不對勁了。異常現象的累積將(雖不必然)促成科學革命的發生 部分科學家拋棄舊典範而開始尋找新典範。當一個新典範逐漸成形,它通常沒辦法說服老一代的科學家改宗 就和大多數人只能充分掌握一種母語一樣。但他可以透過科學教育的方式教育下一代科學家,並重新開始常態科學-異常現象累積-科學革命的循環。孔恩即用「典範轉移」來描述自然科學演進的過程。

孔恩還認為典範間具有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 – 科學革命前的典範和科學革命後的典範必定會有不可溝通的部分。不同典範對於該典範要解決的問題、可被接受答案的標準以及部分觀念的定義常有不同的意見。換言之,前後典範所屬的科學家所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世界,使用的也是不一樣的科學語言,想要回答的謎題和期待的答案也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可能是程度上的問題,但是孔恩強調這些不一致無法藉由一個前後典範都接受的說法來溝通 就像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和與英語為母語的人並無法藉由另一種共通的(或中性的)語言來溝通。於是科學家只能選擇堅守原本的典範,或是選擇全面改宗投向新的典範 即使相當多的科學家都經常做不到改宗。達爾文在《物種原始》結尾的一段話可以做為如此態度的寫照:「雖然我完全相信這本書的真實性,但是對於觀點與我完全相反的自然學者,我一點也不期望能使他們信服,他們心中以充滿他們的觀點引導他們去觀察的事物但是我有信心面對未來,面對那些年輕、正在成長的自然學者,他們能夠公平的去看這個問題的兩面。」

孔恩將他所認為的自然科學演進過程描述的十分有說服力。批評者多半環繞在不可共量性與典範的精確定義,卻無法顛覆孔恩的核心思想。但是這套想法被運用在社會科學演進卻出現了很多爭論。有些學者引用孔恩的概念並認為社會科學一向處在前典範時期 學者們仍在百家爭鳴而沒有所謂共享的典範,當然也無所謂在常態科學下所累積的知識(參照(Feyerabend, 1975)對這群學者的批評);有些學者將典範觀念加以轉換,並用主觀/客觀的方式將社會科學中的研究分成了四種互斥不相容的典範 典範內學者各行其是卻不能彼此溝通(Burrell & Morgan, 1979);有些學者認為社會科學研究者應用多元主義(pluralism)突破不可共量性 用更包容的方式來讓社會中的各種價值能夠並存(Reed, 1985);當然也有學者反過來強調社會科學學派間的不可共量性(Jackson & Carter, 1991);或是如Willmott (1993)所倡導用辯證邏輯和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的方式來反思各個社會科學理論所遇見的異常現象與矛盾;更有甚者,如Dreyfus (1986) 所批評社會科學中根本沒有典範,只有一堆隨波逐流的理論風潮。這些對社會科學演進的探討,或許只說明了社會科學演進探討的迫切需要,而尚未出現一個能說服多數社會科學家的一家之言。當然,值得被探討不代表某種社會科學演進歷程必然存在或可以被描述 - 討論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歷程。

2007-10-22

不用數字的研究

Image of 不用數字的研究

研究是一個瞭解自己信仰的過程。信仰在此不是指宗教信仰,而是對「什麼是真實?」「如何認識真實?」和「人該如何回應真實?」三個問題的信仰。這三個問題彼此相關且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每個人都應該要仔細思考自己的答案是什麼,而回答的過程就是研究 - 一個在不同理性(reason)間對話的過程。對話(dialogue)在希臘文中是兩個字的組合:dia意味between;而logos意味reason。研究的過程中會碰到抱持不同信仰的人們,如何在不同信仰的對話中保持開放寬容的精神,並一起找出更好的論點(a better argument),是身為一個研究者的責任與義務。而本書所強調的辯證邏輯正是對這個對話過程最好的詮釋。

《不用數字的研究》強調的是研究。失去了研究的精神,質性研究非研究,個案研究非研究,發表紀錄再多也非研究;相反的,若瞭解研究的意義並身體力行,「用數字的研究」絲毫不遜於「不用數字的研究」。好研究的真正關鍵不在於「研究」兩字前所添加的五花八門工具,而在於提出了什麼論點 這個論點至少必須是在研究者所身處的社群中一個已完成辯證過程的「合」。歷經這樣的過程需要時間、耐心、和不斷磨練的思考力。換言之,研究工具的選擇並不是好研究的必要條件,經歷辯證過程粹煉的更好論點才是。

研究方法是工具,挑選工具的準則只有適合與否。研究者對某個問題感到有興趣,適合的研究工具選項自然會浮現來幫助研究者回答該研究問題。另一方面,每個工具的學習都需要投注心力。我過去教授統計並運用計量方法從事研究。在能靈活運用一個統計方法(比如說迴歸分析)來解決當時引起我興趣的研究問題前,我歷經大學經濟系四年與企管研究所兩年的訓練;當引起我興趣的問題改變後,相對應的研究工具也因而改變。學習質性研究所需要投注的心力和過去學習量化方法相比,完全沒有比較輕鬆。但質性方法的確適合我現在的研究問題,而我也樂於從頭學習。

我能理解這兩種研究工具學習的差異 - 量化工具的學習過程與成果遠較質性工具明確。學習迴歸分析12小時,絕大多數學員都能使用統計軟體運用迴歸模式來分析資料和解讀報表的含意;但是學習辯證邏輯12小時,或許一個「合」都還想不出來。我進入質性研究領域兩年有餘,至今仍然還在摸索與不停鍛鍊自己的辯證邏輯的階段。這並不代表兩種方法有優劣或深淺之分,而是學習過程本質上有差異。量化工具的學習可以按圖索驥並循序漸進,有努力就有成長,學習過程少有意外;質性工具的學習只能夠回歸思考力的磨練,而且講求頓悟 苦思數月的問題可能在另一個平凡的清晨就突然豁然開朗。我經歷過幾次這樣的頓悟,思考過程折磨又難以捉摸,但豁然開朗那剎那所得到智識上的愉悅,也非過去解讀統計報表所能比擬。

研究工具其實是《不用數字的研究》一書中最枝微末節的議題。研究者都該有針對開頭三個問題的個人答案,而這些答案已充分決定了研究者會感興趣的研究問題範疇以及所適合的研究工具。研究者若選擇避免觸及三個核心問題的反思,而先從研究工具的選擇下手,這只是捨本逐末並註定是徒勞無功的嘗試。深度思考、辯證邏輯和更好的論點不侷限於任何研究信仰,他們是被所有留下軌跡的深刻研究所共享的特質。停止研究工具間的辯論,研究者該回到對話上了。

2007-10-14

萎靡的週五早晨:老闆不在家時的murmur


我不喜歡壓力

我不喜歡升官

我不喜歡責任


可是這些討厭的東西總是一直環繞著我,不請自來.或許從小就喜歡啃骨頭的我,天生註定勞碌命.

努力在英國找工作,可不是因為什麼力爭上游,未來要光榮返鄉隻類的狗屁原因,

我只是想逛街逛的心安一點,想裝扮的像貴婦一樣在外遊蕩,想每個星期去外面吃好料的,

不想像個黃臉婆一樣每天拉長臉在家等劉小威回家,不想劉小威畢業後夫婦倆破產回台灣.


於是我投出第一份正式履歷,在隔天就收到拒絕信.


第一個正式面試就是跟JP Morgan,糊裡糊塗進了最後一關,最後還是沒過.


收到JP Morgan拒絕信隔天和現在的公司面試,心情有如剛失戀就去參加相親一樣.


收到offer的隔天我還有Morgan Stanley的面試,可是我只是想要一份工作,所以我接受了這份offer,把Morgan Stanley的面試丟一邊.


開始工作後我只抱著過一天算一天的心情,結果上工後一星期上司說"我一個月後要離職了."還自以為很有自信的跟我說"妳可以接手我的工作,沒問題的!"然後就走了.


一個月後老闆把我找去小房間,問我"公司一切妳都滿意嗎?工作內容有如妳預期嗎?"

我很敷衍的說"有啊有啊,不錯啊"

老闆接著說"是喔,可是我們要加妳薪水耶!"我當場呆住.

老闆小心翼翼的看著我,問到"可以嗎?"我晃神的點點頭.

一直到走出老闆辦公室我都沒有高興的表情,老闆大概納悶"我剛剛講的話,她到底有沒有聽懂啊?"


加薪的快樂只持續1星期(其實只有1天).就像 Hanna吃太好反而會拉肚子一樣,我領了更多薪水卻陷入更大的煎熬:"我是不是太努力了?老闆是不是想省錢把網站的自動定價停掉,然後叫我每天早上自己做?我一定是太拼了


加薪後日子一樣過,雖然覺得自己過的有庸庸碌碌,倒也逆來順受-至少在公司不抱怨,但其實在家裡劉小威聽我靠北聽到耳朵快爛了,每天都得想新招安慰我,比上班的人還累.

六個月後大老闆們大概看出我實在有點無聊,或是覺得我工作負擔太重(我自己是覺得太無聊),決定幫我找個屬下來作我不想做的工作,好讓我多花一點時間在新產品開發跟分析,少花一點時間在跟salesIT的人吵架,或是跟HSBC要黃金白金.


故事還没結束.


正當我興高采烈把所有我厭惡已久的工作移交,以為從此以後海闊天空,我又被找去會議室(我怎麼老是被找去小房間).

主管看起來心情很好,問了問工作進度,新人的學習狀況,最後沒頭沒腦的說:"從此以後妳就是Head of Pricing and Analysis

我當然不當一回事,反正他笑話總是那麼難笑.

難笑歸難笑,他開始向客戶們介紹我是分析部門的頭頭,還叫我趕快把email的簽名檔改成Manager of Pricing and Analysis


要升我官居然没找我商量也沒經過我同意,更不爽的是這次居然没加我的薪水(老闆說:妳以為有一就有二啊?誰不知道妳想拿著今年的bonus跑去BGI!")

於是我不只要做好自己份內工作,還要承擔別人做錯的後果(按!).


很多研究探討為什麼一般企業高階主管都是男性為主.我想我個人的例子可以提出很好的解釋-我沒那麼在乎事業,我也沒那麼積極向上.

不像劉小威為了進自己夢想中的學校可以鍥而不捨,被教授退稿一萬次都不洩氣,繼續改他的作文,不放棄任何與人切磋的機會;我在被退稿前就已經退而求其次,先選簡單的路走.

雖然我繞道而行的策略到目前的結果似乎也不錯,可是我只是個lucky bastard,靜靜享受次級房貸市場出槌,石油黃金等原物料突然變得很熱的成果.

我懶的跟人家爭辯;我不能自信滿滿的跟大家說"現在正是投資玉米的好時機";我討厭出差;我討厭說服客戶-反正也不是我的客戶,是sales的客戶(就是這種要不得的心態!);如果明天劉小威在亞洲找到很好的教職,我後天就收拾辦公桌跟老闆辭職;我只是靜靜的作好我被賦予的工作,不給人家添麻煩.


因為女人有退路.


常常和女性朋友聊天時都有種共同的感觸:在學的時候我們野心勃勃,矢志要擺脫男人的束縛,擁有自己的事業,奉慾望城市為寶典.

工作一年後我們只想退休嫁人,真的沒事做的話寧可生個孩子也不想給老闆虐待,至少被惹毛的時候你可以揍自己小孩但是你不能尻老闆的頭.

事業?ㄘㄟ!什麼女人要自強,為了世俗眼光而逼自己在職場裡頭破血流才是失去自我.

套一句陳菱芷老師的話"女人,根本不該出來工作的.女人,繼該待在家裡煮飯帶小孩,隨便做做."

諷刺的是她本人不只是補習班名師,據說還是某大銀行的中階以上主管.


我中學的時候突然有一陣子流行"女性上成功嶺",這些女兵振振有詞的宣布"我上成功嶺是為了兩性平等!"

(講"中學"而不講高中或國中是為了讓自己的年紀有點朦朧美)

我不屑地著看著這些"成功嶺之花"發表兩性平等的言論.

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很挫我長大以後真的要被抓去當兵,

二方面我覺得自己都比她們正(哈!),

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為什麼女性去當兵干"兩性平等"什麼事.

男人要當兵,女人要生小孩,在我眼裡是再公平不過的事,而且女人可能還有點吃虧;

沒有意外的話男人一生只需要當一次兵,但是很多情況下女人可能要生兩個以上的小孩.

兵役越來越短,我可沒見懷胎10月短少過,

唯一我同意不公平的只有女人生小孩後胸部會變大兩個cup(真讓人心動,呵呵!),但這可是兩性都受益的福音.


在我看來,兩性只是不相等.


這年代生活越來越不容易, 在扮好自己性別角色的同時,還要扮演異姓的角色.

女人要上班養家,男人也要煮飯作家事,我甚至覺得現代男人比女人還辛苦.

女人上班不過是穿著裙子去公司晃一晃,跟同事喝茶講八卦然後等著生小孩放產假,

男人工作(還不能賺太少)之餘還要煮飯作家事,還要幽默浪漫懂情趣,要有個性又要溫柔,我身邊的例子裡,大部分的男人廚藝還比女人還好(對不起,劉小威!).


我好高興,我這輩子是女人,下輩子也要當女的.

還有,我希望下輩子壓力跟責任不要再找上我,我只想當個平凡的OL ,每天5點下班還可以每星期作臉兩次,50歲還可以很正.

然後,可以跟這輩子一樣不用煮飯,領不錯的薪水.


下輩子吧妳!